第11章 唐朝该来的这么早吗?(1 / 1)

李渊在晋阳起兵,为避免腹背受敌、获得突厥支持,李渊向突厥称臣。

魏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乱世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唐国公李渊却一直犹豫不决,担任太原留守的他,也曾设想过反隋,因为觉得时机尚且不成熟,暂时没有付诸行动。

但事情很快起了变化,变化来自魏国皇帝对李渊的忌惮。这年二月,突厥骑兵南下围攻边境城镇马邑,李渊派去的副留守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战败,皇帝想借机问罪、除掉李渊。

正在此时,马邑的豪杰刘武周也起兵谋反。为了扩大自己的声势,刘武周还向突厥可汗称臣,被突厥封为“定杨天子”,定杨天子就是平定隋朝杨家的天子,刘武周因此声势大振。

李渊觉得自己再不行动,可能就没机会了,于是决定起兵。起兵之后的李渊,定下的战略方向是进攻长安、夺取天下,但他此时面临的情况,远比之前更加凶险。

距离李渊最近的敌人是拥兵百万的突厥,突厥可汗不但兵强马壮、占据塞北广阔疆域,还有起义群雄刘武周等人的支持,而李渊想要攻取长安,突厥人很可能会趁虚而入。

李渊认为,如果不稳住突厥,突厥必定会和刘武周联合威胁晋阳,自己一旦率军出征、离开晋阳,突厥兵马就会随时到来,到时候自己处于隋军和突厥的南北夹击之下,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反复思考,李渊决定和突厥妥协,他想到的办法是向突厥称臣。向突厥称臣,不仅能解除南征的后顾之忧,还可以效仿刘武周,从突厥借兵以壮声势。李渊给突厥写信说明想法,落款时写了一个“启”字,在当时的外交文书往来上,“启”字表明李渊是突厥的臣子。

李渊的做法,表明了自己是臣服于突厥的附属政权,可李渊的部将不愿意了。李渊的部将们说,向突厥称臣太过,不如把“启”字改成“书”,表明我们和突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李渊明白众人的心思,但他说突厥部落也有很多流亡过去的才智之士,他们精通汉文化,我这样放低姿态,表示自己对突厥臣服,能够更好的稳住突厥,对我们是有利的。

在李渊的坚持下,书信被李渊的部下刘文静送往突厥。突厥始毕可汗在牙帐里接见了刘文静,读完信后的始毕可汗十分高兴,表示愿意接受李渊的臣服,同时会助李渊一臂之力。

得到了突厥的帮助后,李渊又担心自己起兵会遭到舆论上的攻击,因为他毕竟是隋臣。于是,在儿子李世民等人的建议下,李渊打出了进攻长安的口号:拥立留守长安的代王为皇帝。

有了李渊对突厥的臣服态度,刘文静出使突厥获得了巨大成功。始毕可汗派出了两千人的骑兵队伍前来援助李渊,大军跟随刘文静回到了晋阳,李渊实力大增、大后方也稳定了下来。

至此唐朝建立,炎陵20岁,但他们的家族早已破败祖中只剩十名族人祖父为了孝忠前朝而退隐山林。

但在炎陵的记忆中李渊不应该在这个时代可能是历史的变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