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医馆(1 / 3)

找了个早点铺坐下。雎献:“玉小姐方才受惊了,我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

我:“我也没想到。不过比起公子,好像更应该感到抱歉的人是我,毕竟雎公子是来自戚国的远客,我却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又道:“倒是烦公子费心了,这一行颇有趣味,让人获益良多,比我平时待在白鹭飞要有意思得多。”

听到这话,雎献宽慰地一笑:“玉小姐喜欢就好。”

我:“可雎公子是怎么想到来逛早市的?”

雎献:“有意思啊。在下愚见,觉得这早市就如同一座城的脉搏。病人的脉象能让医生断出病症的症结所在,而这汇聚了下层百姓的早市则能最直观也最全面地体现出一个地方的百姓到底过得好不好。若心中足够了解,能有个比较,还能一眼从市场看出农民的收成如何,各地有哪些收成偏好,还能从物品的价格起伏,哪些东西算是紧俏,哪些东西算是常见,以及当地官府对市场的管制,早市的繁荣程度看出这个地方的经济脉络……”

“那依公子之见,这大泽县的经济脉络是怎么样的呢?”

雎献认真思索起来:“这地方得天独厚,风调雨顺,看市面上寻常吃穿用度之物应有尽有,普通百姓也能吃得饱,穿得暖,因此民生经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不过也正因如此,百姓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市场管制也在百姓的冲击下变得过于宽松,因此明明是禁猎期,铺子里却有上好的兽皮高价售卖,木材市场里供着王室才能使用的数千年的青龙木,紫檀木,更别提各种金银玉石,绫罗锦缎,山珍海味……”

我有些听不懂了:“百姓能与天子同乐,这不是好事吗?”

“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怕长远来看,百姓们辛辛苦苦拿血汗饲养出来的欲望,有一天会失去掌控,反噬其身。”

听到这里,我想起来雎献所言正是我在某本书里看到过的理论。当初读到的一句不得其解的空话,如今经雎献三两句点拨竟成了眼前活灵活现的现实……

这里思索了半晌,阿淙张罗了走过来,摆了碗碟,取了匙箸,突然问:“小姐想吃河豚吗?”

“倒也没有,只是方才见了河豚干,想起从前丁四娘做的河豚宴,有些嘴馋罢了。而且都说这河豚自古以来都是一等一的美味,只是少有人能做好,故吃上一次十分难得。可惜我那会儿胃口不好,面对这等稀罕的美食也没吃出个好歹来。故一直念念不忘。”

雎献眼神一转,只笑道:“既然小姐说这河豚十分难得,这小地方的集市上又怎么会有呢?”

我:“正因为地方小,上头的眼睛看不见,下面的声音也传不远,不容易被人注意,才反而会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啊。万一这河豚在这大泽县就是个寻常之物呢?”

雎献思索着点点头,恍然大悟地笑道:“嗯……这看似不起眼的大泽山,确实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早市回来的路上,正坐在牛车里打瞌睡,车就无端停了。睁眼一瞧,还远没有到白鹭飞。阿淙:“小姐稍等片刻,这儿是医馆,这外头都是病人。”

仰头一看,被人群张望簇拥着的门店前果真挂着一张“仁心医馆”的牌子。而自医馆的门前阶前延伸至主道上,老老少少站着坐着甚至躺着的,有人作伴或形单影只的,哎哟哎哟叫个不停或神情肃穆、一脸沉重的,全都多多少少流露出了病态。

雎献:“这么多病人,想必这儿的医生医术很高明。”

阿淙:“正是呢,听说这大泽县就数这仁心医馆的仁老先生医术精妙,救人无数。”

“正好,那我们也进去瞧瞧吧。”

雎献惊讶地挑了挑眉,从腰带里摸出一枚碎银子,走过去不动声色地把银子塞到那引路的门童手里——这手法我还是第一次见,不过看样子还挺好使——那门童抬头看了我一眼,果真越过了其他病人热情地迎过来:“小姐这边请。”

周围人埋怨而隐忍的眼神中,我被阿淙扶下牛车,走进了医馆。穿堂而入,一位老先生正拈着胡须为前一个病人诊脉。轮到我时,我直言道:“先生,其实我来不为看病,只是想请教一句,此地开医馆看病人,需要些什么手续。”

老先生听了这话,眉头用力一挑:“……开医馆?姑娘不看病就请出去,还有这么多病人等着呢!”说着严厉地瞪了一眼引路的童子。

我:“先生请听我一言。我家有位大叔,曾在宫中做过医官,做过几年医丞。手中还有医丞掌官印信为证。最近回彼泽山来办事,要在这里待上半年左右。平时赋闲在家,实在无事可做,闲不住想给病人看诊,却不知该怎么做。”

老先生愣了一下,回过神来:“你说的这个大叔,叫什么名字啊?”

我:“晁恒之。”

老先生摸摸胡子,睁眼越发仔细地瞧我:“你当真是为了你家大叔的事来的?”

“正是。”

老先生提笔写了一张条子:“若你家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