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1 / 2)

御瓷厂发家日常 知卷舒 1557 字 10个月前

太阳轨迹下滑,天色逐渐变暗,木棚里高高低低的架子都全都点起了成片的烛灯。

常满握着笔杆在缠枝牡丹的花心点上最后一笔花蕊,仰头动了动一直低头有些僵硬的脖子,熟能生巧,她脚边的空地上已经堆放了许多今天刚画完的梅瓶,还没来得及搬到架子上。

朱师傅就坐在她的对面,眼睛还专注在手里瓶子上,头也不抬地说:“东家,绘瓷这活干起来时间过得飞快,今天或许要画到半夜里了,坐得久了得起来散散。”

常满揉着酸痛的手腕,玉扇把烘得热腾腾的毛巾敷在上面,她起身小心翼翼地绕着木棚转了两圈。

正好到了吃饭换班时间,玉扇趁机凑了过来:“小姐先吃饭吧,大掌柜在师傅们开饭前特地从厨房盛了几个菜过来。”

木棚墙角临时用木板搭起了的小餐桌,四个菜和窑工们的晚饭都是一样的,只是每一个盘子堆得都快要溢出来了,量多得够常满一个人吃上两天了。

她招呼朱师傅和玉扇几人一起坐到桌边,“大掌柜他们都称呼我‘大小姐’,朱师傅为何叫我为‘东家’?”

朱师傅将手中的瓶子转了个面,笔下不停,“等这炉瓷器烧成功时,大掌柜他们都会叫你东家的。”

常满明白过来,这是朱师傅从员工的角度认可她作为瓷厂的东家是合格的。

常砚曾经与她交代过,大掌柜和二掌柜曾经是他的书童,身契还留在常家,他们天然对常家有一份发自内心的责任感。

可瓷厂的窑工们不是,他们大多是签订了劳务契约雇佣来的,用工作换取报酬。当自己是瓷厂东家的大小姐时,她只是拥有这间瓷厂的所有权,当自己是瓷厂的东家时,才真正能决定瓷厂的经营方向。

对朱师傅和老胡这样实心眼的窑工来说,一旦从内心认可了她作为东家,相信她能带领瓷厂将生意做继续下去,他们立刻改变自己工作的态度,甚至为瓷厂付出了更多的心力。

常满被他们纯粹的心意所感动,她一直将瓷厂当作系统发布的一项任务在完成,她有尽心尽地解决问题,但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并没有付出自己的真心。可是如今她才知道,窑工们看到了自己的努力,也同样全心全意地回报了自己。

常满甩了甩手腕,再次拿起了笔,熬到半夜对她这个现代人来说不算什么!

夜色渐浓,闷热不减。

常满放下笔往木棚外看去,宽敞的中庭里空无一人,只剩下她所在的这一片被烛灯照的灯火通明,映得四周一片漆黑。

玉扇拿着把团扇轻轻地给她扇风,小声道:“小姐,歇了吧,月上中天了。”

大掌柜忙了一天,此刻捧着计划表在一旁作陪,他恨不得一天核对三次,这会跟着劝道:“大小姐,我们时间还来得及,东家要是知道您这样熬,那非得骂我一脸唾沫才行。”

常满被他逗笑了,就见一旁的小学徒背着朱师傅掩住嘴巴打了个哈欠。

她不走,其余人就算累了也不会主动提出来要休息,她率先站起来,“诸位都辛苦了,今天就到这里,快回去歇着吧。”

常满带着玉扇往后院走,这是她第三次走这条路,漆黑的晚上只有一盏灯笼照亮周围,陌生中又有一丝熟悉,她前两次去后院都是为了照顾某个伤残人士。

玉扇也想到了此处,转头看了看四周没人才感叹出声,“小姐,你说李公子他顺利回家了吗?”

常满摇了摇头,她也不知道,李恒留下的玉佩此刻就躺在她的荷包里,但她猜测回家或许还不是少年终点,他在之后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

京城郊外,端王的近卫队将整个驿站都围了起来,驿丞和小厮全都被早早地遣散回家,三层小楼里空空荡荡,里面只歇着端王和宋熙恒二人。

宋熙恒正端坐在茶几边,敞着上衣让端王的随行大夫给他换药。

他手里拿起驿站客房里的官方邸报看了起来,寥寥几句说的是吐蕃与□□因治理疆界划分发生争议,吐蕃小股骑兵数次骚扰我方边境城市,朝廷欲向西北边境发兵七万,边关恐起战事。两万大军已调兵从定州出发,太子负责后勤粮草筹备。

他在宫里读书时,先生也会让皇子们读邸报,为的是了解朝廷的大事和动向。

父皇专注养生修道多年,朝政之事几乎全都交由内阁和六部大臣协商处置。众多皇子之中只有他的端王大哥和太子二哥有机会参与,从二人之后的成年皇子们都只能做零散的差事。

更何况他是父皇最小的皇子,都还没有出宫开府,更不可能参与朝政之事,邸报看的再多也派不上用场。

只是一直以来朝廷上端王尚武领军部,太子身份尊崇代父皇监国,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