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龙山(1 / 2)

雍正年间,不论身处权力核心的朝中君臣如何争斗不息,总体说来外面世事还算太平,就算有些小的叛乱、闹荒、屠杀之类的事情,也传不到这个闭塞的山里来,所以这个山里的人们,真心觉得世事安稳、岁月静好,整日里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逢上集会赶着去买点日用品,闲来几人聚在一起烤火聊天,不为无珍馐入口而不满、不为无丝绸加身而自卑。他们大都心态平和、宽容善良,谁见了谁都要欢天喜地的说上半天的话才美滋滋的各自干活去,这不,张婶和王大娘俩人又在路边说上话了,一个肩上的锄头已经悄悄放在了地上,一个手中的鸡蛋都焐热了,还未分开。

这个山叫做非龙山,不高不矮、不大不小,其实它叫飞龙山更好,因为它盘旋多峰,像一条将要腾飞的巨龙。山下的村子叫非龙寨,村子几乎要被群山包裹住了,只有一条稍加宽敞的官道弯曲着延伸到山外,对了,还有一条隐没在山林之间的小道,那是不爱走官道出山赶集的村民踩出的羊肠小道。这里距离最近的集镇要走路得两个时辰,距离京城快马加鞭也得走上两三天,却不知因何深受江湖豪侠、文人骚客的爱戴,他们很多人隐居在这山里,主动与外界隔绝,自甘在山中平淡度日。

村民对这些人的到来是非常欢迎的,一来是因为村民本身善良包容,想他们离乡抛家来到这里必有不得已的原因,二来是山中那么大的地方,也不是他们寨民私有,人家想来谁也不能拦着,三是那些人大多身怀异能,有的武功高强,有的满腹才华,小孩子们结伴到山里玩,那些隐士还会教他们识文断字呢。更重要的是,几年前村子遇上大股土匪来袭,是那些隐士们齐心协力排兵布阵赶走土匪,保住了村民的性命和财产。自那之后,村民对那些隐士们更多了几分景仰。隐士们轻易不出山,有些日用必需品都是通过进山玩的小孩子传话给熟悉的村民,让他们赶集时帮着捎回来,村民们每次接到这样的活,都会高兴半天,仿佛是给寨子里的英雄帮了大忙一样。

寨里有户人家姓非,很奇怪的姓氏,据说是这家的先人躲避仇家追杀逃到这里,为掩人耳目,把原来的姓氏摘掉了,直接跟着非龙山姓“非”了。后来又陆续有些人搬进这个寨子,也效仿他们改姓氏为非,渐渐的非姓便成了这里一个常见的姓氏了,也没人去深究百家姓里到底有无这个姓氏。

非氏家里有个小姑娘,是非大叔中年才得的,非大叔和非大婶万分珍惜,喜爱无比,取名叫非无惜,小名叫小惜。小惜生的白净漂亮,一双大眼睛乌黑水灵,寨子里的人谁见了都要忍不住夸上几句。只是这个姑娘痴迷武学,打小跟着年长的伙伴们进山里玩,其他伙伴跟着隐士学写自己名字的时候,她却跟在习武的隐士身后练拳脚。小惜长到五六岁的时候,闹着要进山里拜师学武功,扬言长大后要游历江湖行侠仗义,非家夫妇可舍不得爱女受苦受累,更不喜欢打打杀杀,无奈小姑娘每日里费尽心思软磨硬泡,一边假装乖巧懂事、一边又哭闹咆哮闷闷不乐,夫妻俩不忍爱女难过哭嚎,终于同意了。

非无惜于是乐不可支迫不及待的跑到山中求隐士教习功夫,有四位隐士早就与这个痴迷练武的小姑娘相熟,知道她父母点头应允,就当即收她为徒弟了。这四位师父本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密,相互关照相互切磋学问武艺,因教同一个徒弟,就顺便根据年纪排了下顺序,省的小徒弟师父师父的叫着却不知道叫哪个。

大师父五十有余,道骨仙风,威严中又不失柔和,江湖人称一隐掌门,因为他做了一天的峨眉派掌门就归隐了,只是他归隐的原因,对于峨眉派、甚至相处已久的其他隐士,都是个谜,谁也猜不透。江湖传言与他的师兄妹有关,他听到之后淡然一笑,不争不辨,仿佛跟他无关。

二师父俊朗挺拔,浑身自有一种贵气,他曾是宫廷侍卫、武艺高强,但他归隐之后偏爱舞文弄墨,相熟的人都叫他文先生。有人问他当了多年侍卫有没有见过皇上,文先生曾在喝醉的时候半开玩笑的说“雍正?那个臭小子啊,我还和他在同一张床上睡过呢,那小子,半夜里把我的被子全卷到他身上去了!”这时候文师母便会打断他的话,柔声笑道:“都年过半百的老头子了,还跟孩子一样爱说梦话,真不害臊!”文师母是跟着文先生一起隐居的,她温婉善良,通情达理,待人极好。

三师父才四十出头,却像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常常佝偻着腰咳嗽,他擅使少林派功夫,武艺高强,但以前只是个捕头,未成家便归隐了。跟他相熟的人戏谑的叫他小捕头,不太熟的人便跟着叫他捕头先生,这年头,捕头也要归隐吗?其中缘由,小惜外出闯荡多年后才渐渐明白。

小四师父面目白净、高高瘦瘦的,小惜拜师的时候才二十多岁,他最年轻,最爱喝酒,话比其他三个师父加起来都多,他说自己是个游侠,游到这里看见山清水秀、草绿花香就不想走了。大家都知道这是玩笑话,他多年前大江南北不停的游历,人间奇景见的还少吗?他喜欢大家叫他爱先生,因为他爱山爱水、爱花爱草、爱鸟爱兽、什么都爱!

小惜在武学方面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