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携手共进(1 / 2)

父皇或许并不完全明了,这一次的灾情严峻异常,五哥也有所耳闻,正因他消息灵通,我才能够第一时间得知这关乎万民生计的大事。”

皇上闻言,眼底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暖意,随即伸手轻轻摩挲着颌下的长髯,嘴角勾起一抹温和的笑意,望着萧云卿道:“见你与萧瑟兄妹二人情深意重,相知相持,朕心甚感宽慰。既如此,朕便准你二人同往,携手赈济灾民,共渡难关。”

萧云卿深知朝廷内部错综复杂,单凭皇上口头允诺难以成行,于是毫不犹豫地跪倒在御座之前,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沉声道:“儿臣斗胆,请父皇赐下一道圣旨。沿途所见,诸多官员皆试图粉饰太平,对灾情避而不谈,一心营造国泰民安的假象以瞒天过海。若无圣旨在手,即便儿臣身为公主,亦恐遭重重阻碍,难以前行。”

皇上细细思量,觉察到其中的微妙与艰难,不由得点头赞同。即刻吩咐内侍取来上等的笔墨纸砚,亲笔疾书,一笔一划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圣旨之上,清晰记载着特许萧云卿与萧瑟前往灾区,开展救援的旨意,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手握沉甸甸的圣旨,萧云卿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她快步离开皇宫,直奔萧瑟居所。萧瑟一听获得皇上的正式许可,双眸中同样闪过激动的光芒,两兄妹相视一笑,默契十足。

随后,两人郑重地捧着圣旨,踏上前往灾区的路途。

当他们出现在地方官员面前时,那份由皇室直接下达的圣旨,宛如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令在场的所有人心生敬畏,不敢再有丝毫怠慢。而这一切,只是他们踏上救灾征程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挑战与辛劳等待着他们。

衙门深沉的大堂内,光影斑驳,地方官员们闻声匆匆汇聚,一见到萧云卿与公主二人踏入门栏,顿时神色各异,却无一不流露出敬畏之色。领头的郡守,身穿官服,头戴乌纱帽,眼见皇族亲临,未及多想,双膝已不由自主地跪倒在地,身后一众僚属亦纷纷效仿,整个大堂内顿时响起一片整齐划一的磕头声,沉闷而庄严。

郡守的额头紧贴着冰凉的青石地面,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说:“公主殿下、王爷,微臣知罪,今日之事,确是微臣处置不当。然则彼时情势紧迫,万般无奈之下,方出此下策,恳请殿下宽恕。”

他言语间,似有万千苦衷,提及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眼神中闪过一抹黯然,“实不相瞒,当前灾情肆虐,难民如潮水般涌入,而我等府库空虚,囊中羞涩,纵是有心解救,也实在是力有未逮。”

一旁,师爷面露惶恐之色,年迈的身躯虽不如年轻人灵活,却也迅速跪倒,以头触地,急切地为郡守等人辩解:“公主殿下,王爷,二位天潢贵胄,或许难以体察民间疾苦。如今江南之地,灾荒频发,官仓久已告罄,民间更是困苦不堪。我等小吏,面对此等滔天巨浪,实属回天乏术,万般无奈之下,才有了今日之举,请殿下明鉴。”

萧云卿目光深邃,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自是明镜一般。他知道,处理政务远非黑白分明那般简单,此刻若急于惩治,恐会失去这群官员的支持,单凭他们两人之力,要在江南这片复杂多变的土地上推行改革,无异于蚍蜉撼树。

况且,深知“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萧云卿清楚,要想在这片土地上有所作为,离不开当地官吏的协助与支持。

于是,他轻轻一挥手,示意众人起身,语气平和却不失威严,从袖中缓缓抽出一道金光闪耀的圣旨,其上龙飞凤舞,昭示着皇权的无上尊严,“诸位大人请起,本王并非来兴师问罪。圣上有旨,特许本王全权处理江南灾情,从今往后,我等需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各位既是江南的父母官,自当知晓民间疾苦,本王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拨云见日,重振江南繁华。”

这一番话,既显宽容,又暗含期望,让在场的官员们心头一松,同时燃起了希望之火。

在肩负皇命赈济灾民的重担下,萧云卿的话语中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的眼神锐利如剑,穿透人心,令在场之人无不感到一阵寒意直逼心扉。

“咱们如今是奉旨赈灾,这份责任重于泰山,每一颗粮食、每一份温暖都关乎着万千灾民的生死存亡。因此,我恳请诸位,务必以百姓安危为念,倘若再有虚报瞒报、中饱私囊之徒,其后果将不仅仅是丢掉乌纱帽那般简单,只怕项上人头也难以保全。”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如同惊雷般震醒了那些心中尚存侥幸之人,他们面露惧色,连忙跪倒在地,头如捣蒜,连声称是,誓必痛改前非,全心全意投入救灾之中。

而此时,在另一处静谧深邃的府邸内,萧清菡得知了萧云卿与萧瑟同行赈灾的消息。平日里,她在外总是一副温婉可人的模样,眼波含笑,举止娴雅,仿佛天下间最温柔的女子。

然而在这无人窥视的私人领域内,她的真面目逐渐显露,那是一张因愤怒而扭曲的脸庞,眼中闪烁着嫉恨的火花。闻听二弟萧瑟与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