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制度优越性(1 / 2)

就在陈长生大力整顿国内经济秩序和吏治风气的时候,陈射已经率大梁军打下了冀州的数座城池,“光复”了大片土地。

冀州的义军见王师凶猛,于是纷纷来投。

陈射也来者不拒,许给那些冀州义军的头领以官爵和土地。并宣布谢彪所领导的部队为大凉入侵的敌军。

准备予以驱逐或歼灭。

这个时候,就是抢占地盘的时候。陈长生也不敢含糊,为了巩固谢彪在冀州的根据地取得的成果,陈长生派聂胜和邢亮率军三万进入冀州,去支援谢彪的敌后武工队。

陈长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那段历史中吸取了宝贵经验,他命令聂胜和邢亮大军,放弃攻击城市,而是投入全部力量去夺取更广阔的农村,在谢彪敌后武工队活动的基础上,一口一口吃掉冀州。

邢亮和聂胜听取了陈长生的指示后,兵分两路,进入冀州,一路和谢彪汇合,一路摆开要攻打大梁和冀州接壤的几座重要城池的架势。让陈射军抢夺冀州的步子不要迈得太大,以免扯到蛋。

这段时间,谢彪打得也很艰苦,很憋屈。

毕竟冀州反抗匈奴统治这把火是他点起来的,那些义军统领或多或少都接受过他的帮助,他也被选为义军的盟主。结果大梁军一来,那些义军将领大部分抛弃了他,转而投奔了陈射。

所以,当他见到邢亮和聂胜时,既激动又委屈。

不过,谢彪究竟是成熟了

他并没太多抱怨。

而是积极和邢亮、聂胜一起分析形势,并将自己手上掌控的根据地交给他们使用。

“无所谓,剩下来的才是金子,那些跟陈射的大多数是原来冀州的豪强和大户,他们在亓无忌那里得到了好处,又怕归了大凉不受咱们皇帝待见。所以就算跟了咱们,也是貌合神离,走不到一块去。”邢亮和聂胜安慰道。

“嗯,我知道!”谢彪坚强的说。

但陈长生不会让自己的爱将受委屈,在敌占区又流汗又流泪。

除了派邢亮和聂胜两员大将给谢彪军事支持之外,陈长生还给了谢彪一个特殊的礼物——政治权柄。

陈长生封谢彪为征东大将军,允许他任命自己部下以官职。

这个权力就很了不得。

谢彪掌控的义军队伍有近两万人,这些人说是他的铁杆儿粉丝,但除了国仇家恨和谢彪的个人魅力之外,各路首领们之所以跟着谢彪干,最本质的想法还是对自己的个人前途有诉求。人不能光凭理想和信念活着,像谢彪这样听陈长生话,不讲条件就干活的人毕竟还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人,都要有个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的刺激才肯行动。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那他们迟早会和大梁陈射走到一起去。

毕竟,在陈射那头儿,义军将领们都被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职,自己的辛苦兑现为实实在在的官帽子和白花花的银子。

在这方面,陈

长生拎得非常清。否则,他也做不了皇帝这个位置。

不就是官嘛,封!

所以,谢彪被封为将军之后,也将手下义军将领根据贡献大小和掌控的手下多少分封为营团旅长等各级军职,并且将这两万人变为一个军,称冀州军。

有了正式的番号,谢彪手下那些义军就算是大凉王朝的正规军了。

也就是说,冀州军不论本人还是家属,都有了大凉国的绿卡。有大凉国做后盾,他们的努力都能得到比大梁国更丰厚的报酬,再也不是没妈的孩子了。

再加上陈长生又给谢彪送来了大批的军火和军饷,所以冀州军从上到下,干劲儿嗷就上来了。

接着,为了迅速扩充力量,扩大根据地的地盘,对抗陈射的“王师”,谢彪又向自己的冀州军下达了命令,

“孩儿们你们都给我听着,你们招十个人参军,你们就是班长,招五十个,就是排长,招一百个来,就是连长,如果打下一个县,我就封你们当县令,占领一个郡,我就封你们为郡守。”

哇,这诱惑可就太大了。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这些将领们跟着谢彪干,一方面是处于民族主义的觉悟,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搏一把改变自己的阶层和家族命运。

现在一看大凉皇帝和自己的将军是真给福利啊,哪个能不忠心呢!

除了给冀州军福利,陈长生也给占领区内的老百姓福利。

凡是根据地内的百姓,施行打土豪

分田地的政策。穷人无偿分给土地和劳动资料,施行大凉国轻徭薄赋的做法,让老百姓得到经济实惠。而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由大凉军队来保护!当然,因为冀州是战区,又是刚解放,所以不可能全面和大凉国接轨。在兵役和经济制度上和大凉还是有很多差异。

虽然如此,谢彪根据地里的老百姓都太知足了。

这不仅比匈奴人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