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受羁绊的自由(1 / 2)

陈长生之所以立即重视起来,是因为那封官文是皇上发给陈长生的。

陈长生恭恭敬敬打开一看,里面妹夫跟他客气了几句,说了诸如你在北方打仗辛苦了,听说你又娶了个匈奴小媳妇,我也恭喜你。然后,进入正文。

历来封国中皇帝都会派国相来辅佐,虽然我知道大舅哥你的才能过人,但你的王国那么大,总要有人帮忙拿拿主意什么的,所以我也给你派了一位去。希望你好好接待,按规矩办事。

最后一句话,已经颇有诫勉之意。

陈长生理解,亓无忌封自己为异姓王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他本来想搞中央集权,谁知国内国外都闹起来,所以不得不把这么大个凉州给自己当封地,说他高兴,就宠着陈长生那是放屁。

派个国相来,是来约束自己行为的,国相虽然名义上是辅佐,其实是监视。

好在亓无忌派来的国相陈长生认识,而且还对之印象相当过得去。

谁?王冠智。

王冠智是太子党人。在亓无忌当太子的时候,就是鞍前马后的亲信。陈长生之所以对王冠智有比较好的印象,是因为他在武威卫所当司马的时候,王冠智以劳军的名义去过他那里,并且在太子亓无忌那里帮他说了不少好话。

所以他才没有被抚远县尉秦怀德给打击报复,陷害致死。

当然,王冠智也没少朝他要a4纸。

亓无忌登基后,王冠智也一路升迁,现在做到了礼

部侍郎,也就是副部级高官。

这次亓无忌派王冠智来陈长生当西凉国国相,一定也经过一番考量的。

陈长生虽然看似脾气极其随和,一说一笑,其实在朝堂那些人眼里,他是个笑面虎,笑里藏刀,杀伐果断的利害人物。

他能把太尉气走,把京兆尹的儿子弄天牢里去,把西北的游牧民族玩儿的团团转,就可见一斑。

所以,派别人去,没准还没等正式开展工作呢,就会被陈长生欺负死。

派王冠智去,他们之前有过渊源,打过交道,第一印象都挺好,王冠智还在陈长生微末之时给他过恩惠,所以陈长生不会难为王冠智。

信中,并没有说王冠智什么时候来。

但陈长生心里头已经开始转弯弯了。

王冠智是来给自己当政委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自己跑偏蛮干,可是自己最想要干的事情偏偏都得瞒着亓无忌。

如果把王冠智弄到定边,自己开拓大西北的计划瞒不住他。他一定会捉襟掣肘,甚至,立即给亓无忌打小报告。这人,不能让他来定边。

可是,自己不让王冠智来也得有个合力的理由啊!

在封建社会,可不是谁有座仓库就能当上异姓王的,得有脑力。

陈长生眼睛一转,计上心来。

拿纸笔来,我要给皇帝写信!

陈长生给亓无忌写信的目的是汇报工作。

信中,他感激亓无忌的无限信任,并为之诚惶诚恐,睡不着吃不香,生怕辜负了皇帝

。经过缜密的考察和思量,他决定把西凉国的国都定在信阳。

原因有三。

第一,信阳离京畿不过几百里,而且交通方便,陈长生可以随时去京看望大妹夫。其二,匈奴亡我之心不死,这次虽然皇帝高瞻远瞩,利用和亲和岁币缔结了合约,但保不齐匈奴人还会南下犯边。虽然必须经过自己的国境吧。但如果自己在定边,北地和上郡的边军作战不利,那就又会对朝廷构成威胁。

所以,把西凉国的都城定在信阳,就会增强北方的防御能力,自己也好随时观察和提防匈奴老丈人的动向。

最后,定边郡距离匈奴休屠王部实在太近了。自己之前只防卫西北,所以没地方挪腾,但现在西凉国全境大多和北方匈奴接壤,所以必须取中,好东西北三面兼顾。

陈长生这封信写的有理有据,情真意切,很好的隐藏了自己的真实目的。况且,信阳自古就是战略要地,通都要隘。当国都无论辐射能力和基础建设都比定边好上很多。定都信阳,于情于理都非常合理。

陈长生相信亓无忌一定会同意。而且对自己这种早请示晚汇报的态度也会很欣慰。

那么,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答案。

陈长生定国都为信阳,有几种好处,第一,原来上郡的军队,包括悍将王凤等都在他眼皮子底下,对于他进行军改非常有好处,可以起到压舱石的作用。第二,信阳地处西凉国

的中间位置,方便陈长生对西凉全境进行把控。第三,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信阳成了西凉国的国都,那各类工厂和学校等都会搬迁或者办理分厂分校,使信阳真正成为西凉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第四,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点了,国相王冠智你也不用来定边了,直接就在信阳宣誓就职吧。

至于陈长生以后往定边跑,理由很充分,他这个国王必须巡边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