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朝堂上的争斗(1 / 2)

大梁京畿。

亓无忌时刻关注着西北战事。

因为,他已经看出,羌人犯边是匈奴人的阴谋,否则,羌人应该从金城郡进入大梁,而不是从匈奴休屠王部的领地直插过来,剑指西北大门威远。

但弱国无外交,此时找匈奴理论抗议只会自取其辱。

“只有给朕狠狠教训这些羌蛮,才能震慑匈奴,让他们不敢妄动!”亓无忌深知,如果这次不能打退羌人的进犯,那大梁可能真的就要退居江南,沦为三流小国,匈奴的附庸。

所以,此战只可胜,不可败!

”征西将军孔兴亮在干什么?”当威远危机的时候,亓无忌第一个问的就是这个事儿。

“陛下,孔将军自接任以来,正殚精竭虑的在金城构筑粮草和防御基地,以断掉羌蛮的退路,如此,那些羌蛮即便能攻破西北的城池,也会因为有后顾之忧而不敢孤军深入。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兵部尚书汇报说。

“上策?你说的上策,就是牺牲掉西北三郡的百姓?”亓无忌冷冷的看着兵部尚书。

“呃,陛下,此乃退兵的无奈之举,想那孔将军除了手下亲军,其他郡的屯兵并不听从他的指挥,孔将军已经在西北招募当地勇士,积极增强兵力。只是……”兵部侍郎见上司被皇帝训斥,斗胆上前解释道。

“只是什么?”亓无忌没好气的瞪了兵部侍郎一眼。

“陛下,募兵和打造军器均需要银两,孔

兴亮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时,太尉抬起眼皮,缓缓说道。

此话正说到了亓无忌的痛处。

赈灾和打仗均需要实打实的银子,而大梁国库里实在没有银两了。

“哼,罢了罢了,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是朕太急躁了。”亓无忌气哼哼的摆了摆手。

他十分清楚,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都是太尉的人,一个鼻孔出气,他们说没钱打仗,那就是逼着自己给政策。

话说他已经让户部算了笔帐,要武装起一支五万人的精兵,至少需要二百万两白银。

二百万两白银。对大梁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整个大梁一年的税收,不过五六百万两而已。

但大梁真的那么穷吗?

不,一个人口千万的帝国,不会穷到连二百万两军费都拿不出来。

除了连年征战让大梁背负了沉重包袱,耗光了国库之外,大地主和世家的势力,更是主要原因。话说大梁国内十之三四的好地全让地主豪强给霸占了,而那些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为了少缴税或者免受官家的欺负,也纷纷依附当地的豪强。这就造成国家的财富有一大半都掌握在个人手里。

最可气的是,这些世家和豪强明明手里有钱,但在危机时刻,却不肯和他分忧。

这个国还是亓家的国了吗?

“这些老狐狸,已经到了非得整治他们的地步了!”在朝会后,亓无忌把宋曦留下,气哼哼抱怨道。

“陛下,此时正是外敌入

侵之时,若现在就动那些豪强,难免对帝国的根基产生动荡,万一产生内乱……”宋曦急忙谏道。

“哼,越是危难时刻,才越看得出人心,此时不动他们,恐怕以后更动不得。”亓无忌毕竟抱着中兴大梁的宏图伟志,魄力当然不是宋曦能比的。

宋曦见亓无忌要杀鸡儆猴,树立自己的威信,也沉吟着点了点头。

领导要干大事,自己必须得配合,哪怕是玉石俱焚,功过也自有历史去评说。

当即,宋曦就问亓无忌想对谁下手。

“太尉那帮人也实在太不干事了。”亓无忌说。

宋曦点了点头。

亓无忌将矛头对准了三公之首的太尉,真是找准了蛇的七寸了。

当然,以太尉的地位和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是不能直接抨击的。

但宋曦也是很有办法的人。他立刻找了两个靠得住的御史,写奏折子参太尉的党羽。

所以,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就有两个情绪激昂的御史当庭参征西将军孔兴亮占着茅坑不拉屎,还以打仗为由,将朝廷赈灾的一千万斤粮食全都据为己有,丝毫不顾西北上百万饥民的死活。

接着,又奏云关中有一士绅,与国分忧,共赴国难,变卖田产捐了五千两银子,充做军饷。

御史逼逼孔兴亮不作为的时候,亓无忌并没有表达自己的态度。只是淡淡的看着太尉和兵部的人。但听说有地方士绅捐钱抗敌之士时,亓无忌龙颜大悦。

“好,好

。这才是我大梁的忠孝子民。”

然后,着令地方官对捐钱的士绅进行精神奖励,包括全国通报表扬,着令礼部考察并给那位士绅适当的民爵作为朝廷的表彰等。

亓无忌已经登基做了皇帝,他这番表态,这意味着什么,朝廷的大员们你们都懂的,你们不是说没钱打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