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2 / 2)

熏陶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尤其是1978年12月,著名物理专家、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兼任浙江大学校长后,浙江大学物理系发展迅速,已跻身国内物理学的前列。

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己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初迁浙江於潜、建德,继迁江西吉安与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浙大长达2600多公里的西迁路径与红军长征路径前半段基本吻合,这一壮举,被誉为“一支文军”的长征。艰难困苦和生死别离,使竺可桢校长对“求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38年11月1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可桢的这项提议。

关于“求是”的涵义,竺可桢曾作过多次阐述,他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学史上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达尔文、赫胥黎等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为。中国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贤,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在此,竺可桢已经将“求是”的涵义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继后,竺可桢又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径,他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竺可桢的这些论述,特别是他所概括的科学家应取的三种态度,不仅为万千“求是”学子所遵循,而且一直为科学家们所称颂。

之后,竺可桢在历次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求是的内涵,他不厌其烦地跟同学们说:“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

竺可桢不仅是“求是”精神的积极倡导者,也是一生笃行“求是”精神的楷模。

“今天看来,‘求是’精神,不应只是浙江大学的精神,也不应只是做学问的精神。而应是所有国人处事之精神,是所有人为人之精神。辛老校长和我都想让你报考浙江大学,就是觉得你只有到具有这种精神的校园中去学习,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祖亚庆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