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7章 火力制胜(1 / 2)

这一战,不仅让楚泽再次赢得圣上信任,也让他所倡导的“西学”真正扎根民心。

“本以为西学不过是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却不曾想竟有如此大用!”京城百姓们纷纷交口称赞,“若非楚王爷带来这利器,我等的家园怕是难逃一劫啊。”

“可不是嘛,这西学里头大有学问!咱们可得抓紧学起来,日后说不准哪天也能派上用场呢!”

伴随着民间对西学的推崇备至,朝廷上下也刮起了一股崇尚西学的风气。不少大臣纷纷向朱元璋献策,请求加大力度传播西学,以强国富民。

“陛下,咱们大明疆域辽阔,民生雕敝,西学治国的法子大有可为啊!”礼部尚书姚廷亮上奏道。

“不错。”户部侍郎钱谦益也附和道,“西学蕴含农工商各个领域的精华,若能广泛传播,定能为国储才,促进百业兴旺。臣以为,不妨效仿楚大人,多建一些新学堂,招收民间俊杰,使之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好!”朱元璋一拍大腿,“此言甚善。就在各地兴办西学学堂,多招民间才俊,日后为国效力。”

就这样,在朱元璋的敕令下,一场声势浩大的“西学兴国”运动在神州大地铺开。

凤阳、汝宁等地率先垂范,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其教学范围之广,学生来源之广,前所未有。

“我等生在农家,原本早已认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名身穿布衣的农家子弟感慨万千,“多亏了楚王爷创办西学堂,让我们也有机会读书明理,学些真本事啊!”

“就是,咱们农家孩子再不用忍受愚昧无知,被人瞧不起了。”另一名学生也红着眼睛说,“若非是西学,我哪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啊!”

在工匠群体中,西学更是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

“瞧瞧这西洋机械,造型精巧,结构新颖,比之咱们传统机械强多了!”一名木匠啧啧称奇,摆弄着西洋做的木工刨床。

“可不是嘛,光是这机床一项,就能使咱们的工效提高十倍不止!”另一个泥瓦匠也跟着感慨,“西学果真博大精深。咱们得抓紧学起来,争取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西学如涟漪般在民间和官场迅速扩散。仅仅几个月工夫,大街小巷已是西学蔚然成风。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初力排众议推动西学的楚泽。

“西学之所以深得人心,全在于能切实解决百姓生计。这才是它立足之本啊!”楚泽谈起西学时如是说。

这番话,道出了西学在中原扎根的真谛。毕竟,任何学问要想深得人心,都必须紧扣百姓疾苦,为他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而西学恰恰契合了时代需求,为破除旧弊、振兴中华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楚泽看准这一点,以西学为杠杆,撬动了整个时代的进程。

西学大行其道,不仅令民生日渐富足,更让楚泽在朝野上下声名鹊起。俨然成了当朝最炙手可热的红人。

可就在这时,西北边疆却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不好了!鞑靼人趁我大军用命西南,竟在西北边境大肆骚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啊!”

一名斥候披头散发,神色慌张地冲进皇宫,跪倒在朱元璋和楚泽面前。

“大事不好!启禀陛下,近日鞑靼人趁我大军在西南用兵,竟偷偷潜入西北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斥候话语中透着惊恐,“臣在边关亲眼所见,他们骑着高头大马,挥舞弯刀,所过之处一片狼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百姓们叫苦连天啊!”

“什么?”朱元璋闻言大惊,勃然变色道:“鞑靼人如此猖獗,难道就没有人去阻拦他们吗?”

“回陛下,边关守将已经带兵迎战了。”斥候战战兢兢地回禀,“只是那鞑靼铁骑来势汹汹,我军寡不敌众,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啊!”

朱元璋闻言,气得胡须乱颤,重重一拍龙椅:“好啊,鞑靼人真是活得不耐烦了!竟敢来我大明撒野!来人,传旨令边关将士死守疆土,朕这就派兵增援!”

“慢!”就在这时,一直默默聆听的楚泽突然开口。

朱元璋和周围大臣都是一愣,齐刷刷地望向他。

只见楚泽神色凝重,缓步走到御前,躬身说道:“陛下,臣以为,派兵增援虽然刻不容缓,但还需从长计议。”

“此话怎讲?”朱元璋沉声问。

“鞑靼骑兵身经百战,作战勇猛。我军要想取胜,单凭人力恐怕难以奏效。”楚泽说到这,突然眼前一亮,恍然道:“不如这样,微臣新研制的火铳可以一用。此物射程远,威力大,正是克制骑兵的利器!”

“哦?”朱元璋来了兴趣,连连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就依你所言,火速将新式火铳配备到前线。务必给鞑靼人一个教训,让他们尝尝我大明的厉害!”

“谨遵圣谕!”

楚泽领命,当即召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