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7 章 议定(1 / 4)

今日皇后娘娘安排相看,三格格回去之后脸颊还是红红的,荣妃就知道要坏菜,所以并不想带她过来。

长公主那个孙儿荣妃老早就见过,确实有副好皮囊,人也斯文有礼,是个好孩子。

且不说巴林部这些年的发展落后,一直在吃老本,只要一想到前朝几个公主在蒙古过的悲惨生活,荣妃就是一万个不乐意。

这会儿听见荣宪说她愿意,荣妃脸都绿了:“皇后娘娘,臣妾不愿意!”

郝如月气笑了:“到底谁嫁?”

荣妃:“……”

把荣妃堵回去,郝如月才说了乌尔衮留在国子监读书的事:“荣宪是个会看人的,我瞧着那也是个齐整的孩子。模样好,性情温和,可堪良配。亲事的事,且不急,咱们再观察看看。”

眼下太皇太后病重,估计长公主也不会催着成亲。

成亲的事,长公主不提,她也不会提。

若长公主真提了,就先订亲好了。三格格今年才十四岁,她这个皇后说想多留几年,谁也说不出什么。

真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再提条件也不迟。

历史上,荣宪公主也是先订亲再成亲,十九岁才嫁人。

郝如月是穿来的,知道历史上荣宪公主婚后和谐,但荣妃不知道啊。

可公主的亲事,荣妃再不愿意,也轮不到她做主。皇后娘娘愿意为荣宪争取,把乌尔衮留在京城几年,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

荣宪又不是皇后生的,太皇太后和皇上都同意了,皇后大可丢开不管,谁也挑不出毛病。

皇后能为荣宪做到这个份儿上,荣妃此时除了感激还是感激,眼泪汪汪垂首闭麦。

这个折中之法,比她自己想的那些高明许多,也稳妥许多。

郝如月见三格格红了脸,也不再为难:“荣宪,你在皇宫也好,在蒙古也好,皇额娘都希望你能做一个有主见的姑娘。”

三格格恭敬点头:“皇额娘放心,女儿会的。”

直到这一刻,三格格才终于明白皇后话里的深意,以及皇后对自己的期许。

也是在这一刻,模糊的前路忽然变得清晰。生她的那一个是她的额娘,在人生关键时刻,为她拨开迷雾的,也是她的额娘。

郝如月并不知道,自己的举手之劳,甚至可能连手都没举,只是动动嘴,就多出一个亲闺女来。

眼下她要做的,是把两小只拎过来,问问她们在搞什么鬼。

听说三格格还是要嫁去蒙古,只是延缓几年,或者多在京城住几年而已,小六当场蔫吧下来:“长公主嫁去了蒙古,三姐姐也要嫁去蒙古,大清的公主是不是都要嫁去蒙古?”

郝如月:历史上是的,尤其你汗阿玛的女儿,可以说是排着队嫁过去,但这辈子真不一定。

从前清朝抚蒙,一来是打仗的时候需要蒙古人冲锋陷阵,二来是怕他们闹事,在背后捅刀。

这一世战事早早结

束,就连康熙的一生之敌噶尔丹都卷着铺盖跑路了。除非清朝主动侵略,不会再有征伐。

蒙古虽然没有参与新兴的海贸,只做羊绒羊毛生意,就够他们富足很长一段时间了。

有吃有喝,家有余粮,谁也不会吃饱了撑的背后捅金.主一刀。

两个前提都不成立,以皇上的算计,怕是脑子进水才会心甘情愿送女儿去抚蒙吧。

康熙这辈子儿子虽然不少,硬凑九龙夺嫡的话,人手勉强还够,女儿却少得可怜。

不算过继的大格格,皇上的亲生女儿只有荣妃生的三格格、布嫔生的五格格以及郝如月膝下的小六和小七,满打满算四个。

皇子再金贵,太多也不值钱,与十个皇子相比,皇上明显更偏爱四个女儿。

尤其在小六和小七出生之后,简直不要太明显。

皇子们三四岁启蒙,六七岁上学,每天起早贪黑,战战兢兢,也讨不到皇上一个好脸。

按照皇上的要求,所学文章每篇至少要读满一百二十遍,读完之后背诵,背诵之后默写,作业量非常大。

作业量大也就算了,课程进度还不慢,所以皇子们每天都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

上午文化课,下午是骑射课和各种副科课,除了三节两寿和他们自己的生日,几乎全年无休。

什么寒假暑假根本不存在。

没有假期,却天天有考试,就问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康熙亲自抽考,不合格还要加罚。

清廷鸡娃,史上有名,而康熙皇帝又是众多鸡娃皇帝中的翘楚,他号第一,没人敢称第二。

郝如月非常庆幸太子出生早,那会儿孩子少,更金贵,皇上还没疯狂到这种程度。

现在太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詹事府,课业已经不是重点,勉强躲过一劫。

更庆幸自己生的是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