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太子殿下 晋江文学城独家发表,谢绝转……(2 / 3)

子和齐王关系匪浅的事情,二人没少被其他后妃嘲讽。

前朝隋炀帝yin辱庶母之言在长安城也没过去多少年,自天幕说到尹张二妃与太子和齐王关系匪浅后,坊间关于四人的风流言就开始蔓延了。这些话传着传着就开始变味,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怀疑那宫中两个小皇子的身世。

即便李渊因着谣言生了疑心,对两个儿子有了疙瘩,也只是冷落,不至于动了杀心。若是想开一点,谣言是真是假,李渊都不必太过在意。反正不是儿子也是孙子,都是李家血脉。

当然了,李渊可能没有那么想得开就是了,若不然也不会冷落了尹德妃和张婕妤。

过了几日,平阳公主回京,先入宫见了李渊。据说公主不知道说了什么触怒龙颜,李渊发了好大脾气。然平阳公主却是全须全尾的离开,还转道去了太子宫见李建成。

从太子宫出来,平阳公主却没有去见关系更好的二弟李世民,而是直接回了自己府邸。因平阳公主见了李渊又见了李建成却不曾见过李世民,不少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平阳公主没有去见李世民,秦王李世民似乎也没有求见平阳公主的意思。

如此过了三日,太子李建成突然在朝堂上请辞储君之位,并举荐弟弟李世民为储君。太子李建成主动退一步,对于在两个儿子之间左右为难的李渊而言,本该高兴。可实际上,李渊的脸色却比李建成的脸色还难看。

废李建成立李世民,李世民一旦成了储君,参政就更名正言顺了。近来朝臣和反王都争相于李世民示好,并不是秘密。若李世民为储君,反王主动归唐,那李渊是杀还是不杀?

杀,这些反王是冲着李世民而来,李世民若不想自会前程,就会为保全归唐的人与李渊叫板。不杀,这些反王是冲着李世民归唐的。不消多久,李世民这个储君的势力、声望就能全方面压过李渊,李渊很快就会成为另一个傀儡皇帝。

意识到李渊不想自己辞却储君之位的真实原因后,李建成却生出了几分莫名的快意。莫看李渊为了在儿子之间玩平衡,不顾李世民的战功,多有打压,偏心李建成。

实际上,李建成和李元吉都不觉得自己有被李渊偏爱,他们觉得李世民才是被偏爱的那个。全因李渊偏爱李世民,让李世民常年在外领兵,纵容李世民功盖他这个太子。

在子女之间玩平衡,原就是极易翻车的事情。这种蠢事李渊今日做了,历史上的李世民在自己做了皇帝后同样也做了。

若有不同大概就是李渊是为了自己的权利,玩平衡,结果招来多方怨恨。而李世民是真的同时爱了两个儿子,却为了所谓的一碗水端平,养废了两个嫡子。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说了。

李渊此人十分自私,但也很是识时务。

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被杀,李渊意识到大势已去,挡箭牌没了,就痛快的答应立李世民为太子并禅位。如今朝堂上下齐心逼他改立太子,李建成本人都不愿争,李渊自没有那一意孤行的本事。

于是在李建成请辞太子之位后,短短一个月,李唐就完成了改立太子的整个过程。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后,距长安最近的反王王世充就浩浩荡荡地派人送来了贺礼。主打一个归唐不归唐另说,讨好一下未来的圣君总是没错。

相较于王世充,占据了山西的刘武周更是妙人,他直接派了属下尉迟恭率领其所部八千先自己一步归唐来了。

在上一次天幕出现之前,刘武周刚与与李唐打了几场,多有所得。齐王李元吉和裴寂都在刘武周手上吃了大亏。山西大部分都归了刘武周统辖,唐在黄河东岸只剩山西西南一隅之地,李渊畏惧其势,甚至下发了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的手敕。

若非天幕出现,刘武周下一步要对上的就是反王们的天命克星秦王李世民了。刘武周能走到今日,自知人心的重要。只他不是窦建德没有窦建德那么得百姓拥护,天幕一出,地盘犹在,人心却尽归了秦王。

一旦李唐派秦王出征,怕是还没打,手下兵将就哗变投了秦王。刘武周几经挣扎,只得按下野心另谋前程。

通过上一期天幕,刘武周和宋金刚都知道尉迟恭未来会成为秦王的肱股之臣,就连追随尉迟恭的士兵都会成为唐人。宋金刚认为应该对尉迟恭加以防备,但刘武周觉得尉迟恭是在他兵败后归唐,并不算对不起他。

可尉迟恭乃是猛将,若刘武周和宋金刚出手剿灭,内讧起来。李唐没打,内部就先垮了。

刘武周只知道自己未来兵败或许死亡,却不知道如何兵败死于何人之手。如今天下归心秦王,刘武周也不愿坐以待毙。然于窦建德一样,有心归唐,又怕落在李渊手中。听闻因天幕之故,秦王提前成了李唐太子,刘武周便有了想法。

与其如此得罪了尉迟恭,自毁长城,不如客客气气送尉迟恭去归唐,送走这个不稳定因素,也是投石问路,给自己留个后路。

刘武周召尉迟恭喝酒,借着酒意说些“肺腑之言”,又说今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