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两千里外的信号(2 / 3)

大明话事人 随轻风去 1960 字 3个月前

沈尚书厉声喝道:“难道总宪你认为,应该姑息逼死朝廷官员的乱民,置朝廷的脸面和威严于不顾?”

吴时来说不出什么驳斥的话,无言以对。

本来是清流势力先挑起事端,但现在结果是清流势力死人了,结果就成了“我弱我有理”。

就在这时候,通政司官员又又又出现在东朝房门口。众大臣看见后,心里莫名的齐齐紧张起来。

那通政司官员挥了挥手里的章本,高声道:“有个苏州卫千户林泰来的奏疏,刚送到通政司,先知会与诸君,然后就送内阁了。”

听到林泰来这个名字,众人脑中下意识蹦出两个字“斡旋”,难不成此人还想斡旋到朝廷?

沉寂了半天的吏部右侍郎赵志皋用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矫捷,猛然跳了出来,积极的问道:“这奏疏里说了些什么?”

那官员简要的说:“林泰来奏称,知府、巡抚身死,钦差受辱,实乃从来未有之奇事,竟然出在我万历朝!

故而请求朝廷重拳出击,严惩苏州乱象!”

对林千户这份奏疏,大臣们唯一的感想就是四个字,莫名其妙。如果再加四个字,就是不知所谓。

完全看不出这份奏疏有什么意义,或者有什么目的。

唯独吏部右侍郎赵志皋像是收到了什么信号,高声道:“我支持沈尚书彻查和严惩的提议!”

作为一个被申首辅力主调进朝廷,并且任用为吏部侍郎的官员,赵志皋这个表态是相当炸裂的。

你居然支持首辅的死对头!伱居然支持在首辅老家搞事!

就连沈尚书也非常吃惊,难道赵志皋打算改换门庭,投靠正义的清流势力了?

赵志皋对着众人侃侃而谈:“我先前出任江南巡抚一年半,常在苏州城驻守,也曾经组织了两次秋粮征收。

所以在苏州问题上,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根据我对苏州情况的了解,再加上一些深入思考,我完全支持沈尚书的提议!”

别人还在深思赵志皋为何支持沈尚书,只有王司徒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感觉。

赵志皋的发言风格,实在是太像某个即将与王家结亲的人了!

王司徒立刻想到了一种可能,赵志皋从江南巡抚离任的时候,是不是得到过林泰来面授机宜?

难道那个时候,林泰来就预知到,朝廷可能会有这样一场议事?

换句话说,在赵志皋离任,石崑玉、李涞去苏州上任的时候,林泰来就已经预知到,这两人会“自尽”?

此时没有别人发言,赵志皋便继续说:“我认为,沈尚书的提议可以细化为三条!

什么叫严打?亲朋乡邻连坐,所有罪名刑加三等,所有死刑不必请示朝廷复核!”

众人听了后连连感慨,洪武皇帝都没有你狠!

沈尚书隐隐约约的觉得有点不对劲了,但还没有具体品味出来。

赵志皋突然掏出一张纸条,看了几眼后又说:“

并且另外增兵京军五千,前往苏州城镇守,再有刁民作乱,直接剿灭!”

当这三条说完了后,众人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是把苏州城当成了敌境吗?

沈尚书主张严厉,结果你赵志皋竟然比沈尚书还严厉。

如果全部照此施行,整个苏州城都要炸!今后大概就别指望从苏州征收到钱粮了,天天应付乱局吧!

赵志皋转头问道:“这三条全部来自沈尚书从严处置的提议,沈尚书还有什么另外要补充的?”

沈鲤怒道:“如此严酷之法,毫无必要,不是我的提议!”

赵志皋先是愣了愣,然后厉声喝道:“乱世当用重典,你怎么敢说毫无必要?

难道沈尚书认为,应该姑息逼死朝廷官员的乱民,置朝廷的脸面和威严于不顾?”

沈鲤:“.”

用党羽人命凝聚起来的气势,忽然就被戳破了。

刑部尚书陆光祖出来打圆场说:“不至于!虽然要从严处置,但确实不至于如此严酷。”

赵志皋攥着纸条,对陆尚书喝斥说:“你不就是担心在苏州重拳出击,会让申首辅不悦么?

原来你也是阿谀逢迎之辈,勿复多言!我和沈尚书的从严三条,不用你来指点!”

陆光祖:“.”

你赵志皋这老扑街,听听自己说的是人话吗?

其他众人不禁刮目相看,这个新来的侍郎战斗力似乎很不一般啊。

还有,如果这位侍郎不频频看纸条,就更有气势了。

赵志皋连续斥责了礼部、刑部二尚书,又对王司徒说:“大司徒乃是主持议事之人,你说如何?”

王司徒稍加思索后,很有水平的答道:“站在户部的角度,我认为当前苏州稳定压倒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