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朝堂之斗(1 / 1)

宫斗录 林安心 870 字 3个月前

石秀中踏入东城兵马司的大门,只见葛六同正大发雷霆,一名男子跪伏在地,泪水与鼻涕交织,身上的鞭痕斑驳,衣物破碎不堪。

这场景,石秀中并不陌生,他曾在军中历练多年,深知兵营中的生存法则——横的愣的都能活下去,唯独怂的活不下去。葛六同此次动怒,可见事态之严重。

石秀中缓步走向葛六同,目光如炬:“六同?”

葛六同闻声回头,见是石秀中,急忙欠身施礼:“部堂大人。”

石秀中微微点头,目光仍未离开葛六同:“怎么回事?”

葛六同无奈地摇了摇头,示意事情颇为棘手。

石秀中心中一沉,事情显然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朝廷中,当众鞭打五品官员是极为不妥的举动,更何况潘大年的堂姐还是万岁宠爱的妃子。然而,事情已经发生,他必须妥善处理。

潘大年见石秀中到来,自知理亏,慌忙磕头哀求:“部堂大人,饶命啊!我给衙门丢脸了,但那腰牌确实是都察院的,我绝没有看错。”

石秀中并未理会他的求饶,而是收起脸上的威严,对身旁的下属说:“来人,给潘大人松绑,这是在胡闹。”

随后,他转向潘大年,语气缓和了许多:“大年,面子的事情先放一放。你现在好好想想,昨晚有什么可疑的地方,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线索。”

潘大年咽了口唾沫,这才慢慢地开始回忆昨夜的惊魂时刻。自从那群凶神恶煞的人将他吓得失魂落魄,到一早被兵马司的官兵带回来衙门,他就一直处于惊慌失措之中,若不是葛六同的军鞭抽打在他身上,他怕是现在还云里雾里呢。此刻,他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部堂大人,”潘大年颤抖着声音说,“那些人并不是都察院的人。在我盘问他们的时候,我故意说自己是都察院司徒大人的外甥,结果那两个家伙立刻就接话称他们是司徒的手下。可是,都察院根本就没有什么司徒大人啊。”

石秀中闻言,不禁露出惊讶之色:“还有其他发现吗?”

“是的,部堂大人。”潘大年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那个女人深夜从玄武门跑出来,居然没有任何人阻拦。而且,城外还有人接应他们。自从他们出了城门,就一直往城东方向去。我敢肯定,他们一定是往城东那边逃窜了。”

“除了这些,”潘大年顿了顿,似乎在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他们的刀法非常快,先前是两个人,后面又来了三个,每个人的功夫都不弱。特别是那个领头的,一出手就......”

说到这里,潘大年突然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之中,泪水夺眶而出,竟然当场痛哭起来。

看到潘大年这副模样,葛六同又忍不住想要发作。他拎起鞭子,气势汹汹地向潘大年走去......

兵部衙门这边,武松月的奏疏是当天未时递交到内阁的,内阁的几位阁老看了看武尚书奏疏里的内容,别有深意的相互看了一眼,并无多言。

按照流程,尚书递上来的奏疏,内阁得先审先阅,所报的事情重大,还得优先让皇上过目亲批,这样,在次日的早朝,带着朱批的奏疏才会回到大臣的手中。

但令武松月不解的是,都察院奏报西北军饷的奏疏没有了下文,倒是他的奏疏很快有了御批。

晨光尚未破晓,乾清宫内,文武百官齐聚一堂,肃穆而庄严。朝前站立的左都御史程寿廷身着官服,神态庄重。昨日他已将西北军饷核算存在重大疏漏的奏疏递上,今日他希望能在朝会上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

然而,眼瞅着内阁把需要朝议之事汇报完了,也没有说到他奏疏上所提西北军饷一事情。程寿廷狐疑了看了看内阁首辅张璁,对方却没有迎接他的目光。

程寿廷站不住了,站在丹墀之下,朗声上奏:“启禀万岁爷,臣昨日所奏西北军饷之事,事关国家安危,望皇上圣裁。”

嘉靖皇帝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如海。他扫了一眼程寿廷,淡淡道:“朕已知晓。”

程寿廷闻言,明知万岁爷对他的奏疏想“冷处理”,却又心有不甘,继续道:“万岁爷知晓了并不意味着解决了,西北军饷事关重大,若不查明真相,恐将影响国家安危。臣愿为皇上分忧,彻查此案。”

皇上微微皱眉,语气中透出一丝不悦:“程大人,此事朕自有安排。尔等只需做好本分之事,勿需多管。”朝堂上一片寂静,文武百官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皇上的下一句话,程寿廷站在原地,心中五味杂陈。嘉靖:“朕恰好有事要问你,冯保,把兵部和顺天府的奏报拿给程大人看看。”

冯保听言,双手将奏报从龙案上拿起,递给了程寿廷,那份奏报上朱批醒目,显然是皇帝亲自审阅过的。程寿廷心里咯噔了一下,他一心只想找到扳倒武松月的把柄,此刻却不得不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连忙跪倒在地,双手颤抖地接过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