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造兵器(2 / 3)

由于大景的铁器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再加上瓷器也是刻在华夏人DNA里的。

这民用用具被瓷器取代,兵器、农具也被铁器占据主导地位,铜器就遭到了无情淘汰。

现如今,大景朝的青铜,大多都只是用来铸造祭天的鼎或炉,或者是小姐夫人们的铜镜。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铜——黄铜。

由于颜色跟黄金极其相似,以前被黑作坊用来仿造黄金。

后来被民间用来打造神像金身,代替了价格高昂的黄金。

除了宗教用途之外,大景朝大街小巷,都基本上见不到黄铜器具。

跟青铜不一样,黄铜完全没涉及到军事用途,也就没有受到管制。

因此游老仙轻易可以获取,只要不运出大景国境,就不会违反大景律法。

幸亏陈鹏当场就要了一车黄铜。

讲真,铜之所以被时代淘汰,真不是铜本身的锅。

而是这些个古人,拿着上好的材料不干正事,非要拿去造什么神像。

瀛寇的贼船一来,神像能帮你大景国退敌吗?

黄铜如是,前世的火药也如是。

悲哀。

陈鹏更是清楚这其中的道理,有剑不用跟没剑用,是两码事。

黑木寨的阴霾一直压在陈鹏的头顶。

他可不会相信,那伙山匪个个都是慈眉善目的老好人。

上次山匪没有血溅当场,只怕都是因为天黑,恐有疑兵,他们才没有动手。

下一次来,陈鹏可不想拿着鲣鱼干,跟人家的大砍刀硬碰硬。

此时,有了这一车黄铜,便可以代替生铁,做铸铜件。

于是陈鹏便跟小铁匠着手制作浇铸的模具。

小铁匠提出一种老铁匠传授的技艺——石范。

如字面意思,就是用一种坚硬的、熔点比铜高的石头,按照想要的形状打磨出空腔来。

通常石范分成两到四块,使用的时候,把石块合在一起,将铜水倒进去冷却定型。

此法的好处,便是石范可以重复使用。

陈鹏却眉头一拧,“磨啊?那得磨到什么时候?”

方法虽笨,但确实不失为一种可靠的工艺。

可这也让陈鹏回想起先前打造木制件,也是磨、削,想起漫天木屑飞尘,便如同噩梦一般。

小铁匠一脸自信,“很快,只需五六天,就可以做好一套石范。”

五六天?

陈鹏差点没吐血,太慢了。

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还没算上护庄队的训练耗时。

于是陈鹏就给出了另一种更快的方案——失蜡法。

失蜡法虽然古老,却历久弥新。

其原理和材料也非常易得。

首先就是要制作两个木匣子,之后使用蜂蜡雕刻出铜器件想要的形状。

由于蜂蜡的可塑性很高,因此可以全程使用量尺来控制精度,雕刻也无需像磨石头这么费力。

雕刻完成后,即可一分为二。

木匣子里放进耐火材料泥沙浆,比方说黏土、石英砂等。

黏土已经委托游老仙带来,至于石英砂,江边岸上取之不尽。

放满泥沙浆之后,再把蜂蜡模板放进一半,切面朝上,至水平状态之后,即可拿去加热,使泥沙浆充分干燥硬化。

硬化完成后,再将模具的另一边完全对准,重复操作。

最后一步,便是熔化蜡模,整体加热,由于泥沙浆的材料耐火,因此并不会熔化。

但蜂蜡的熔点很低,熔化后,立马就从预留的出水口流出。

如此一来,模具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对称的空腔,形状与蜡模完全一致。

小铁匠根据经验,还给陈鹏提出了改良版建议。

那就是将空腔位置进行高温焙烧,以去除掉残留的蜂蜡,还能增强模具的强度。

陈鹏听从了他的建议,经过焙烧,模具便可以重复使用,有利于量产化。

使用时,只需将两块黏土模具合并在一起,夹紧固定即可。

再将烧成液态的铜水,通过预留的出水口倒进去。

等待冷却定型后,将模具分开,即可得到铸件。

多出来的水口边角,只需叫上几个书生过来打磨即可。

人多力量大,陈鹏把人叫来一起忙活,很快便把一台速射弩的零部件打造完成。

说到底,枪身扳机这些,终究只是辅助蓄力的作用。

一把弩是否成功,关键还得看弓身本体。

虽然大家都没有造弓的经验,但好歹有蒙老一这个前任弓箭手充当顾问。

可……遗憾的是,终究只是小作坊,缺少了人军工场对弓身木材的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