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请了一尊大爷?(1 / 3)

在陈青兕的催促下,下人很快就热好了酒,蒸好了鱼干。

陈青兕喝着青溪县山崖上的野桂酒,吃着以桂为食的鱼干,与姜辰聊着青溪县去年发生的事情。

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陈青兕听得心里却是暖暖的。

青溪县是他的起家之地,也是最费心思治理的地方,感情自然不一样。

听到乡里乡亲都过得很好,自己的政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离去而改变,自己离去已有两年余,竟还想着自己,费尽心思给自己送江南的特产,欣慰之余,更多的是感动。

直至得到李治召见的消息……

陈青兕整理了装束,进宫面圣。

入得皇城,陈青兕熟络的与路过官吏打着招呼。

陈青兕名望极高,又很得圣心,除了关系切身利益的李义府以外,没人会主动招惹他。兼之他是官场老油条,很会做人,人缘极好。

不管背地里是否嫉妒他爬得快,见了面还是能够打招呼,维持友好关系的。

直至抵达皇宫门口,陈青兕才略显拘束,表明身份,轻车熟路的来到了武德殿外。

李治见陈青兕走进殿内,略带苍白的脸上浮现一抹笑意:“爱卿,此去多日,朕竟有些不习惯了。快坐……”

见陈青兕坐下以后,李治笑吟吟的说道:“北方之事,爱卿干得不错,既查明了原委,还揪出了漠北贼子的险恶用心。设计破敌在前,又设三受降城,防范于未然,顺手还整治了一下三州风气……”

其实李治是不满陈青兕的效率的,可面对这一系列的功绩,就算有点意见,也得憋着。

再说他所干的事情,都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哪怕借用黄河寿的力量稳住夏州局势,也没有留下把柄,找不出半点毛病

陈青兕一本正经的说道:“为陛下,为朝廷,为万民效力,为乃臣之本分。”

李治点了点头,道:“爱卿之贤,可追古人。”

他笑着摆弄着面前的两份奏疏,说道:“朕现在有一事,颇为头疼。想听听爱卿的意见……”

陈青兕道:“陛下直言,臣自当为陛下分忧。”

李治道:“爱卿此次北上,数功并取,文武功并立,纵观我朝亦不多见。只是封爵,必然是不够的,朕不会委屈任何一个于国有功之人。于是,朕与诸相商议,应当如何封赏。李司空闻讯后亲自写了一封奏疏,说爱卿决胜千里,眼光卓然,举荐爱卿为兵部郎中……”

陈青兕眼前一亮,五品官兵部郎中,这个好,入了兵部,以后何愁少的了立功的机会。

但他并未表现出来,只是认真听着,肯定还有下文。

李治继续道:“巧了,几乎在同一天,朕这里又收到一封奏疏,是许相公的,他说爱卿明而能断,直而不挠,有岁寒之操,可为吏部郎中。”

陈青兕也有些心动,吏部也不错,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天下文官人谁不巴结?

自己出身贫寒,固然靠着经营,人脉不差,但未成势力,多是朋友之交,而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群党之交。

现在自己已经有了这个势,也该聚一些力量,为未来打基础。

吏部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

还真难选择。

陈青兕心里是偏向兵部的,吏部的事情他能干,管理这方面他有经验,可兵部却不一样,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正是没有才要去了解去学习……

他的先知在真正兵形如水的战场上对阵比粟毒、阿尔维这类人还好,真要遇到论钦陵这样一流将帅,那就是移动的大型经验包。

得趁着这个机会,入兵部跟着还健在的一方大佬学一学这方面的知识,顺便结识一下军队的后起之秀,到时候领着他们一起出战,只要不打巅峰赛,寻常阵战那就是平推了事。

不过……

陈青兕深知君心难测,面前的李小九可不是电视里的窝囊废。

至少至今为止,武皇后就是武皇后,一门心思向李治证明自己比王皇后强的武皇后。

自己真将想法说出来,他未必就会听。

于是道:“臣并不在意是在吏部任职,还是在兵部,只要能够为国效力,一展胸中抱负,何处都一样。只要陛下需要,臣可以去任何地方。”

李治显然对这个答案很满意:毫无疑问,面前的这个青年是大才,百年罕见的大才。

李治最初对于陈青兕的横空出世很兴奋,终于有了属于他李治的人才,而不是他父亲留给他的。

但陈青兕的能力,有些超乎他的预料。一开始,他以为自己有了类比马周、岑文本这样的人才,培养的好,甚至可以比肩房玄龄、魏征。

可灵州一行,陈青兕表现出来的文治武功已经超出了李治的想象,这种才人用的好是诸葛亮王猛,用不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