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转运的李义府(1 / 2)

“李相公,昨日陈青兕与孔惠元共游曲江池,上百士子听闻蜂拥而至。陈青兕当众讲学,以文以明道为主题,宣扬秦汉散文之妙。”

历史上以韩愈为首的唐宋八大家一直在推行文体改革运动,主要内容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这里所谓“古文”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而骈文是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故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人主张改革文风,提出重道致用、尚朴崇散的散文风格。

后人将这一改革称之为唐宋古文运动,其中核心卓越之人并尊唐宋八大家。

相对于反宫体诗,陈青兕对骈文并没有那么过激,没有直接反对,而是提倡新的文体文风,给天下世人多一个选择,而不是固守于僵化的骈文。

“陈青兕所到之处,文人雅士景从云集,极为夸张。”

说话的是李义府家里的管事邵彦。

此时他心虚震怖,额上汗珠不断滚落,带着几分胆怯的看着主位上的李义府。

那位号称李猫,在政坛人人惧怕的宰辅,此刻脸上无半点笑意,阴冷的可怖,让邵彦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一直未能结案,是他有着私心,想要攀咬更多的人,将自己人填补上去。

李义府一直耻于自己的出身,想要给自己找个祖先。

李崇德亦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心态,连连躬身作揖,道:“小侄久未升迁,不知叔父?”

不过五姓家族要是如此轻易就能进入,就不会是现在这般,高高在上。

李义府不得不重新审视陈青兕的存在。

他与卖官鬻爵的事情干了不少,提拔李崇德不过一句话的事情。

李义府得偿所愿,翻着手中族谱,找到了族谱中父亲与自己的名字,喜不自胜。

至于长孙无忌,属于秋后的蚂蚱。

李崇德双手递上拓写的族谱,道:“这是我赵氏族谱,还请叔父收下。”

在管事离去后一段时间,李义府方才忍不住骂了一句,眼眸深处竟有着一丝丝的恐惧。

然而最近风向却是大变……

两人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

又跟许敬宗这老狐狸搭上了关系。

也因如此,李义府一直留心陈青兕的动向,寻找机会。

最令他难受的还是他不能反击。

一直低调的陈青兕竟不再低调,凭借一篇《师说》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再加上来年科举主考官的身份,相辅相成,风头之盛,一时无两。

绝不能让陈青兕这样发展下去!

李义府苦思对策,但因他不能直接对陈青兕动手,有力也无处使,忍不住骂道:“这家伙是老子的克星不成?”

不管如何,陈青兕都不能崛起。

“混蛋!”

听到这三个字,邵彦如释重负,脚步虚浮,蹒跚而退。

“下去吧!”

陈青兕每一次的晋升崛起,就意味着他的衰退。

李义府一口应诺,道:“无妨,侄儿回去等候消息便是。”

李义府自然不甘坐以待毙,面对陈青兕这样潜在的大敌,他也有所准备:将陈青兕拉下泥潭,让那位最年轻的大儒见识到官场的险恶,见识到庶族的卑微,只有同流合污,才能生存下去,只要陈青兕变得跟他一样的脏,李治自然不需要换人了。

只是陈青兕若人精一般,年纪轻轻却在官场中如鱼得水,来济、孙处约、许圉师三位宰相都对他青睐有佳,得他们庇佑,过的有滋有味。

李义府收起了脸上的负面情绪,伪善的笑容浮现脸上。

这世上所有人都可以对付陈青兕,唯独他李义府不行。

这一想到自己以后是赵郡李氏出身,李义府兴奋的红光满面,看着年长自己的侄儿,开怀大笑:“都是自己人,有何需求,尽管开口。”

现今陈青兕已经是正六品的官,再下去五品、四品,岂不是与自己平级?

李义府明显的察觉出李治已经准备将重心放在关东士族上面了。

陈青兕这恰逢其时的发力,与庙堂风向不谋而合。

李义府原先并不着急,毕竟陈青兕地位太低,资历太浅,就算要取代他,也得一段时间。

李义府在庙堂上如鱼得水,自从当上了宰相,除了许敬宗能够让他忌惮三分,唯一能够让他惧怕的只有陈青兕一人。

李义府瀛州饶阳人,而李崇德出身赵郡李氏,赵将武安君李牧,广武君李左车的后代是五姓七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