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留下的伏笔(1 / 3)

裕王自然不肯,他立刻说道:“我朝以孝治天下,父皇还在关中,孤岂能登基,众卿不要再劝了!”

虽然裕王这么说,兵部尚书杨博立刻再次叩首曰:“上皇远狩,京师动荡,国不可一日无主,请陛下以苍生为重登基!”

裕王再次表示拒绝,宣府和大同总兵也叩首劝道:“陛下纯孝,但是九边不可无主也!”

裕王直接拂袖而去,但是在场的众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四个字——“拥立之功”!

裕王从府中出来,还是将昨天一套孝道讲了一遍,拒绝接受劝进为帝。

众臣继续再劝,裕王还是坚决不肯。

裕王只能打开府门,接受劝进说道:

“京师安危系于孤一身,如今为了皇明大局,孤也只能登基为帝了。”

“但是上皇那边,还需要一使臣好好说明利害,莫要离间了我们父子之情才好?”

比如一个县全年上缴的粮食是一千旦,那今年是灾年就可以少征一些,如果是丰年就可以多征一些。

也亏得苏泽没有破坏皇宫,登基大典在高拱的操持下进行的很顺利。

大同总兵姜应熊也升为大同总督,管理宣大的军政要务。

苏泽对于这种东西不感兴趣,也没有破坏紫禁城中的东西。

府中还有留守的,自然被这些新贵驱赶出去,这些新贵都是手上有兵的,自然对这些旧贵毫不客气。

原本杨博已经想要辞官回家了,但是见到大沽的东南新军真的撤退了,反而又眷念起内阁首辅的位置来。

高拱作为内阁次辅,管着吏部,又要兼任户部的差事,他刚刚上任就差点气晕过去。

“然后向各省布政使下令,要求他们比照去年的秋冬二税数额上缴本年的赋税!”

此外其余各部尚书侍郎应有空缺的,先暂时以本部留守最高级别官员暂代,论功再行提拔。

果不其然,吏部很快就揪出了几个连字都不会写的冒充吏员,这些家伙根本就是京师街头的市井无赖,随着新皇登基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官吏服饰,想要浑水摸鱼当上官吏。

高拱只觉得头疼,他只能召集吏部的官员,对着他们说道:

当然时间自然是可以理清楚的,各地官府衙门都是自己上缴税赋的底册。

可是如今户部的账册丢失了,根本说不清楚一个县到底能上交多少粮食!

这也就意味着朝廷的文官征税系统接近于瘫痪!

顺天府知府黄涛被堵了三天,直接告病躺倒了,如今这些人又拿着各种材料冲到了户部,堵上了户部的大门。

裕王府前喜气洋洋,众人山呼万岁,簇拥着裕王向紫禁城而去。

登基大典原本应该在三大殿的奉天殿(今太和殿)举行,可是因为奉天殿的修复工程进度最慢,所以只能在修复的差不多的华盖殿中举行。

而也如同高拱所预料的那样,京师情报站站长陆添寿已经通过各种办法,将不少人安排进入了明廷各衙门中。

因为京师权贵的仓皇出逃,太原兵变中又死了不少人,比如倒霉的成国公一家都被愤怒的士兵杀光了。

苏泽在离开京师的时候,将吏部中存放的吏部奏议,官员磨勘(履历),吏部公文和档案全部搬走了。

前国子监祭酒高拱为吏部尚书,入阁,担任内阁次辅。

前兵部尚书杨博入阁,担任内阁首辅。

现在京师空缺颇多,正是需要他们这些读书人的时候,又有了这次劝进的功劳,肯定能捞到一官半职。

皇帝干脆将成国公的府邸也拿出来赏赐忠义伯毛穆,又将京师几个好的公爵府赏给武将,就连要离开京师的李成梁也获得了一座伯爵府。

现在那些当官的和读书人都向紫禁城而去,根本没有再管这些老人,有些人都站不起来,只能坐在地上哭泣。

吏部的这些官员面面相觑的说道:“高部堂,这么吩咐下去大家肯定都知道吏部的官档遗失了啊。”

如果说吏部只是大麻烦,那户部就是灾难了。

这时候前吏部主事张四维立刻站出来说道:“臣愿意去关中,向上皇陈说利害。”

所有人都用艳羡的眼神看着张四维。

隆庆帝大赦天下,又立刻对从龙功臣进行了封赏。

这些官吏的级别都不高,但是往往也能接触到重要的情报,而且安排他们进入明廷衙门办公还能多领一份薪水,自然是非常的划算。

拥立首功是高拱的了,若是张四维能劝说嘉靖退位,那就是从龙首功,在场的年轻官员都摩拳擦掌,要在新朝搏一个富贵。

可是无论是户部还是顺天府,还是京师各县衙门,全部都没有底账,根本无法确定这些土地房产的归属!

特别是苏泽在京师还分过一次田,这些土地都已经种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