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华夏之歌响彻大地(1 / 3)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可谓是道尽了世间道理。”

“如济公高僧,出身富贵,后来家道中落,受尽了世间的苦,成为了他宝贵的财富。”

“后有我的好友曹端。”

“他本是河南大户子弟,从小有神通之名,家庭富裕,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

“十五岁开始农耕,已经有了自己的道,从心之道,到了十七岁,学问已经无法让他满足,开始博览世间所有的书籍,建立自己的书室。”

“随着大片井制度的兴起,传统地主受到影响,曹端的家族也开始了败落。”

“可穷困并没有阻碍他在道上的探索,游历天下,睡桥洞每日一顿。”

“生活的磨砺,不但没有打败他,反而让他精益求精,学问一道上,惊为天人也。”

“五百年后,必有曹端之大贤之名,我能为他好友留下薄名,何其有幸焉。”

……

北平社会报刊登了姜宾知的文章,满篇的马屁,看得朱高炽眼角直跳。

曹端之名。

朱高炽自然知道。

从百草到百谷,从百谷到五谷杂粮,从五谷杂粮到南稻北麦。

农业社会的发展,让社会的物资大大增加。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分成无数的国家,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很快结束了。

生产力是核心。

西方1:2的粮食收获率,注定了西方无法形成长期大一统的国家,只能保持贵族封建制度。

而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支撑了富余的粮食,养活更多的非农人口,支撑了大一统国家的根基。

越来越多的非农人口,养活了庞大的工匠,学者等非农职业群体,孕育出发达的文明。

到了宋朝,发达的文明,后期却因为外部的失败,引起了社会的反思。

人们开始要求社会严谨起来,认为正是因为社会的太开放,导致了诸多的问题。

犹如后世的法国。

法国在很多人眼里是文明之光,绅士之国,结果是正在被换种,并且因为战场上的笑料,成为世界的笑柄。

宋朝在当时也是如此。

宋朝的先贤们,从北宋到南宋,社会风气开始改变,这是自我发展的一步。

而宋朝的海贸,更是抵达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到了明朝。

开始恢复生产。

结束了许多元朝留下来的糟粕,例如殉葬制度,奴隶制度等等。

思想上也开始了大发展。

曹端就是明朝初期培养出来的新时代思想家。

以德服人,知行合一,探索宇宙真理,反对一切虚浮、巫觋、风水、时日等愚昧活动。

结束了南宋以来的从宽到严的儒家思想,开始追求探索,为心学的发展打下了根基。

然后就是王阳明。

再然后就是李贽,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最后是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提倡百姓的权利和自由。

这就是明朝思想的发展历程。

从明初到明中期,从明中期到明晚期。

当然。

这些发展,随着中华文明的被征服,陷入了倒退,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不但恢复了殉葬制,还恢复了奴隶制,历史的大倒退。

而清末民初的读书人们,他们活在几百年的黑暗时期,本身认知不足,奴才思维严重。

把他们自己当下的社会,加上西方的大先进,于是有了批判为主的思想。

批判思想是对的。

但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把清朝的社会风气代替到整个中华文明的社会中,就显得愚昧。

正确的认知历史,才能清楚根本,做出正确的选择。

才有了后世提出伟大中华文明的复兴。

说明了后世的生产力和思想高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清末民初时期。

朱高炽很兴奋。

看到了如此拍马屁的,有吹捧之嫌的文章,朱高炽不但没有反感,反而很高兴。

后世西方经过长期的发展,生产力的大增长上,同样诞生了新的思想。

生产力变化的每个阶段,思想也在发展。

乃至到了后世,开始有了对社会的理论研究,证明了西方社会已经达到的高度。

那么随着明朝的发展,朱高炽迫切需要符合时代的新思想。

只有这样,才说明了大明的工业化的文明,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不会有人亡政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