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刘大人真有个好孙子啊!(1 / 3)

“臣等代表将士们,谢陛下隆恩!”

“大家快快请起!”

收获了一番军方将领的人心后,朱元璋赶紧从高台之上,一路小跑了下来,拉起自己这些老朋友的身子,嘘寒问暖一番。

接着,朱元璋往后退了几步,对工部尚书赵翥(zhù)说道。

“可程啊,你继续说吧。”

“是,陛下。”

工部尚书赵翥拱了拱手后,继续说道。

“第二点,便是大幅度提供了我们工部生产军器的效率。”

“在新式的作坊中,刘大人的长孙设计了许多水利工程器械。”

“微臣对于水利略有研究,发现这些水利器械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一旦整套设备工作起来,会比同等人力的生产速度,要提高近十倍。”

“这么快?”

魏国公徐达瞪大了眼睛,要知道他有个老本行就是铁匠,自然清楚这提供十倍生产速度的恐怖作用。

“是啊是啊。”工部尚书赵翥摸了摸自己下巴的胡子,面带惊讶之色的说道,“令我感到最惊讶的是。”

“刘大人的长孙居然了解古籍,将已经失传的秦代流水线生产方式,也给复原了出来。”

“真是博学多才,想必刘元德平时一定饱读诗书吧。”

[狗屁!]

本来可以保持风轻云淡的刘伯温,在听到工部尚书赵翥对于自己家混账的赞扬后,差点一把揪断了辛辛苦苦保养的胡子。

别人不清楚他们老刘家的事,他刘伯温还能不知道吗?

刘畾这混蛋平时不是遛鸟打猎,就是外出厮混,哪有时间去查看什么古籍。

不过,刘伯温也是对于自己原本熟悉的长孙,感觉有些陌生了。

[刘元德到底从哪学来的这么多东西?]

[这些玩意,我怎么觉得像墨家的东西啊。]

[难道一直隐秘不出的墨家,想借我刘伯温的孙儿入世?]

如果刘畾知道此时刘伯温的心理活动,他只能说,爷爷你想得有点多了,哥们只是开了个外挂罢了。

流水线作业,按照现代的定义,是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路线和统一的生产速度,连续不断地通过各个工作地,按顺序地进行加工并生产出产品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按顺序进行的分工生产劳动。”

为什么刘伯温怀疑是墨家的人搞的鬼呢?

原因很简单,在历朝记载,以及后世的验证里,基本所有的秦朝装备,箭头也好,弩箭也好,弓弩本身也好,相互之间的差距极小,可以做到随时更换,而这就是流水线和标准化的核心。

这也是为什么战国七雄中,只有秦国,才拥有强大的弓弩部队。

因为秦国他们的弓弩不像其他六国一样,弓弩损坏了就彻底报废了,你想从其他报废的弓弩上拆下的零件,这是根本换不上的,存在较大的尺寸误差的。

而负责秦国军器生产的核心工匠,大部分都是来自墨家的一直分支。

没想到吧,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居然为发动征战的秦国效力。

这其中的渊源很复杂,但是简单来说,就是秦国的国君可能不赞同你的学说,但是会接纳你的人,让你替他秦国做事。

也因此,秦国接纳了大量来自其他各国的人才,逐渐强盛了起来。

后面,因为秦始皇的刻意针对,加上秦末连年征战,这些宝贵的工艺也就随着战争一起被埋葬在了历史之中,而曾经成为春秋战国第一学家的墨家,也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所以,相较于稍微了解实情的刘伯温,他确实很有理由怀疑,墨家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想要接着他的长孙来做点东西了。

[看起来秋收之后,我应该和元德好好谈一谈了。]

回到正题,工部尚书赵翥再次补充道。

“除了这些东西之外,刘元德这孩子还给火枪兵设计了专门的甲胄。”

“因为穿戴传统的铁甲,会影响到火枪兵的正常操作。”

“故而我那贤婿特意设计了这么一套甲胄。”

对于这突然冒出的声音,大家都很意外,朝着声音发出处仔细一看,这不就是原本刘伯温的老对头,永昌侯蓝玉吗?

此时的蓝玉,和往日略带嚣张跋扈的站姿很不一样。

整个人的站姿规规矩矩,完全像换了个人似得。

得意洋洋的蓝玉,看到大家都看过来后,想起自己贤婿刘元德牛肉宴时的说法,再也忍不住躁动的内心,刚想直接了当的道出自己的本意。

可是看了一眼笑眯眯的刘伯温后,蓝玉似乎想起什么似得,略微收敛了一下脸上的表情,但嘴角仍旧翘得很高。

“陛下,太子殿下,诸位同僚。”

蓝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