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老沙窝村第一个高中生(1 / 1)

老沙窝 七里河水 814 字 6个月前

第十七章 老沙窝村第一个高中生

1981年夏,18岁的李大星考上了茌东县第二中学,来到县城读高中。这是老沙窝村出的第一个高中生,接到通知书那天,父亲李宝林高兴地让母亲到村里的小卖部里,买了一条豆腐皮、鱼罐头和一瓶景芝白干酒,又让妻子桂兰炒了一盘子花生米,自己喝了起来。

那天,他自己喝了约有半斤酒,虽然是头有点晕,但是脑子还是清醒的。他说:“桂兰啊!咱就大星这一个儿子,既然儿子考上了高中,我们一定把他供成大学生,走出乡村,不再向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我有这个决心,就看大星给不给我们家争气长志气了,就看我们家的祖坟上冒不冒青烟了!”,母亲陈桂兰说:“我何尝不愿意咱们家儿子,出人头地啊!为你们老李家光宗耀祖啊!不知道我们家大星有没有这个命啊!”“你放心吧!一定会有,大星一定能考上大学!”李宝林得意的说着,好像大星马上就是大学生一样......。”

茌东二中不在县城,而是在离县城15公里的一个博兴镇上,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乡镇,也是通往省城的必由之路。学校就坐落在博兴镇的西北角,是一座县直农村高中。始建于1951年,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体育用地23000多平方米,绿化用地4万多亩,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式学校,整个学校的是仿古青砖建造,房顶全部是瓦房结构,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全县的20多个公社的农村,县城的学生很少。因为,县城的学校一般都在县一中上学,几乎没有离开县城来农村上学的。

大星去茌东二中报到那天是9月6日,天气还很热,李宝林借了书记家那辆八成新的大金鹿自行车,把被褥捆绑在自行车后架的外面,让大星坐在后车架子上,去报到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赶集上店都是骑着自行车去,近一点的就靠步行。那天去学校报到时,书记王凤莲特意去了李宝林家里,从兜里掏出20元钱,对大星说:“孩子啊!你是咱们村的第一个高中生,不仅为你爹娘争了光,也算是为咱村争光了,到了高中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你爹娘和全村人对你的希望,争取三年后考上大学,鲤鱼跳龙门!”李大星点了点头,对王凤莲说:“大娘!我会记住你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你和全村人的希望,你就等待着我的好消息吧!”

老沙窝村距离茌东二中学校大约有12公里,骑自行车一小时的路程。李宝林赶觉驮着大星和被褥,一点都不感觉累,或许是高兴的缘故,再就是李宝林才四十多岁,也正在当年。

学校共有两个大门,一个是北大门,一个是南大门。北大门是学校的正门,大门外就是一条东西向的公路。大门的两侧是青砖瓦房的寝室,大星被分配到高一·一班。在班里报了到之后,李宝林和大星来到了寝室里。当时的寝室,是三间房子为一个单元,寝室是坐北朝南,屋里的背面,全部是用砖砌起来的大通铺土炕,没有一张木床。李宝林对大星说:“大星啊!学校条件和我们家里差不多,别管条件咋样,你都要好好学习,在这里艰苦几年吧。”大星说:“爹!你放心吧,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享福的!”李宝林对于大星地回答很满意,十几岁的孩子,能说出这种话,他也知足了。

学校的的伙房,就在学校中央的三间大房子里,锅是那种生产队里喂牛时用的大锅,学校里只负责,早晨和晚上熬玉米粥,干粮和咸菜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李大星每星期要带一罐头壶咸菜和30多个窝头。所有学生的窝头,都是自己用网兜装着,放入大锅上的大笼里。大笼有四五层,吃完这一顿饭,就把下一顿要吃的干粮,用网兜装起来放到大笼上,再准备下一顿的饭。班里有生活委员,安排值日生,一般都是男生值日,女生不值日。男生轮流用一个米多高直径五十公分的大铁桶,由两个值日生,抬着去伙房里打粥。但是自己的干粮,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自己去伙房里拿。有的捣蛋的学生饭量大,自己带来的窝头不够吃了,就随便拿女生的干粮,所以女生经常是吃不上自己带的干粮,也就是喝碗粥。

三年的高中生活,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李大星刻苦学习,但还是高考落榜了。那些日子,他很失落,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见人,只愿意自己待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