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巨唐缓步(2 / 3)

郑仁泰离开时候带了一万四千名精锐骑兵,最终成功返回军营的仅仅七百余骑。

一个贪婪的决定,以及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雪,埋葬了一万三千三百名这个时代最精锐的轻骑兵。

御史弹劾郑仁泰时称,这是大唐开国以来最大也是最耻辱的一次失败。

李治念在郑仁泰乃是二凤的旧臣,因此最终做了与薛仁贵一样的处置,不赏不责。

此战一年后,郑仁泰病死于凉州官舍,陪葬昭陵。】

李世民张了张嘴巴,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很想问问杜如晦,今年刚给郑仁泰进的归政县公爵位还能要回来吗

郑仁泰毫无疑问是他的心腹之将,因此也动过委以重任的念头。

但正因为是心腹,郑仁泰有几斤几两他再清楚不过。

也因此,李世民对大唐扩张过程中没有出现郑仁泰的名字并不意外。

而在听到郑仁泰任主将领兵平叛时还挺欣慰,不是欣慰于郑仁泰似乎终于有了几分能力,而是欣慰于皇子治还挺念旧。

这回纥之乱本就不齐心,不管怎么看,都属于拉个人就能平的那种,属于白送的功劳。

结果这薛仁贵虽然收尾难看,但好歹落了个英名。

这郑仁泰这样都能玩儿砸

李世民心底甚至还有几分庆幸:

还好玄武门时没对其委以重任,不然指不定……

甩开这缕思绪,李世民愤愤计算:

“看光幕记要,从灭东突厥始,至捉小鲁可汗终,连灭数国,开万里疆域,西域所阵亡将士都不及此数!”

大唐皇帝心中已经在提前给郑仁泰选归宿了。

是玄武门呢还是朱雀门呢

但心底反而升起了一抹挥之不去的担忧:

如此简单的一场平叛都能打的如此难看,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好兆头。

而另一边,长孙无忌悄无声息挪了过去,对着在发呆的侯君集道:

“郑广不在此,潞国公是否颇为遗憾”

郑仁泰本名郑广,玄武门时侯君集与长孙无忌乃是策划人之一,故而对参与者名字都颇为相熟。

“嗯……啊当然无!”

侯君集虽然确实有这么点遗憾,但当然不会承认,当即矢口否认。

长孙无忌圆圆的脸上写满了不信,轻轻笑了一下,再次悄无声息的与侯君集拉开距离。

这场暴雪引发的惨败让甘露殿原本欢快的氛围变得凝滞了少许。

李靖率先开口:

“或许……”

这位老将军琢磨着道:

“陛下开科举时,或可试开武举。”

这个念头已经在李靖心底盘旋很久了,此次才首先尝试着提出来:

“这回纥之乱,率军者哪怕只是庸将,亦可胜之,绝不至于遭此大败。”

对此李世民缓缓点头表示同意。

这郑文泰贸然出击所犯的错误实在太多:

贸然出击,不辨消息真假,不通水文地理,没有广撒斥候等等。

别说行军大总管,这素质能否为将都要打个问号。

看李世民点头,李靖继续道:

“若论击强敌,开疆拓土,灭其国,领军者非懋功、定方等名将不可。”

“两百骑灭薛延陀,五百骑入阵破敌,此皆乃陛下之卫霍也。”

李世勣与苏烈赶忙挺了挺胸脯,一脸肃然。

但心底同时乐开了花,李靖将军亲口夸我呢!

“然……观夷狄作乱,乱前皆无胜唐之心,不过仰仗与长安千里之遥,赌我唐无暇他顾。”

“此类必败之乱,为将者只要谨遵兵书要领,皆必胜,且难有损。”

李靖总结了一下看法,道:

“故而,或可开武举,令知兵者为将,不至有此之损。”

李靖的一番话博得了李世民的认可,当即点了点头:

“善!”

具体如何考,考哪些内容还需要琢磨一下,但重要的是此事确实可行。

最典型的莫过于薛仁贵这个野路子,确实猛将,令李世民心生喜爱。

但又是杀降又是带头纵兵劫掠的,这些操作看的李世民眼皮乱跳。

规正大唐将领的基础素质刻不容缓!

……

成都府衙中,张飞摇头感叹:

“这大唐属于是老天都看不过去眼了。”

刘备不同意:

“关老天何事此乃人祸!”

说着刘备还仰头看看这府衙的天花板,在心里为三弟赔罪,这老天可别一生气把光幕收回去了。

“此确实乃人祸!”

孔明叹了口气判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