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乾隆帝八十岁大寿的当天。

英国使团已经来到北京十数日,却一直没有见到大清国君,今日终于得以召见,地点是热河避暑山庄,时间是寅时,也就是凌晨四点。

距离上一次天幕的出现已经过去了好些日子,乾隆这些天一直反复思量,思考天幕的各种可能性。虽然他一度怀疑是西洋人或者欲反清复明者搞的把戏,但是骨子里的迷信,还是让他下意识地更愿意相信那是神迹。

因为天幕的暗示,他这些日子里寝食难安,生怕出什么岔子,让自己从一代明君变成成为历史罪人,致九泉之下无颜面见祖宗。

乾隆有些不想见那些红毛番来的使臣,在现在的乾隆看来,那群红毛就是未来的强盗。

不过乾隆为了验证天幕所言真伪,他决定见一见那些红毛鬼。如果天幕能说种皇家别院里发生的一切,就说明那天幕上的少年少女确实有神通,所言绝非空穴来风。

乾隆并一众大臣在万树园中静候。此时天才还没亮,四下只有煌煌灯火在黑暗中焕发着威严又森冷的光。

以乔治·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终于抵达了,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数的国礼。

在天幕出现之前,乾隆对这些礼物充斥着孩童般的好奇心,他期望在里面见到新奇又好玩的东西,就像是过去那些年从广州那运过来的西洋钟、自行狮子(发条玩具)、大提琴、小提琴、钢琴、吉他……

乾隆本应怀揣着后世人拆快递般的快乐,可如今他虎着一张脸,心里沉甸甸。虽然天幕没有明说,但是他的直觉告诉他,一切可能都跟今天的使团脱不了关系。

天幕没有辜负他,当马戛尔尼到达万树园的那一刻,漆黑的天空再度浮现了巨大的幻影……

马戛尔尼面色如常,似乎根本看不见那天幕。如此看来,天幕并没有开通海外版本。

马戛尔尼前来谒见大清国君,只见他单手按胸,身子微微前倾,行了一个绅士礼。其他使臣亦复如是。

皇帝身前近臣和珅咳了咳,暗示翻译官。懂得翻译的官员立马用英文表示:“谒见我天i朝上国的皇帝,当形三拜九叩之礼。”

马戛尔尼都懵了,跟身后的使官面面相觑。

他们议论了一会儿,妥协似地单膝下跪。

这已经是他们英吉利人最高的礼节了,即便是面见大英的王,也只需要这般行礼,可皇帝脸色依旧不虞。

和珅又咳了咳,这次他不用翻译官了,直接自己用已经算流利的英语说:“见了皇帝是要磕头的。”

和珅此人聪慧无比,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会多国语言,尤其精通满蒙藏语。在得知英国人要来之后,和珅还特地找懂的人学了点简单的英语,学习速度很快,基础交流已经没有问题。

外国使团听了一片哗然。

诚然两国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很多,而“是否向别国君主磕头”这件事是他们第一个最明显也最直接的差异和矛盾。

使团中没人跪,乾隆见他们如此,明显是不高兴了。昏聩的光线里,暗藏怒火的皇帝就是山中猛虎。

乾隆觉得,如果这时候不迫着他们磕头,岂不是失了大国威严?这般软弱,岂不是更容易叫人欺负了去?即便是天幕有预告在先,他也觉得此刻得见那些红毛番的人吧头给磕下去,他才能放心。

和珅深怕乾隆大怒,急忙道:“这是我们天i朝的礼节,你们不应当入乡随俗吗?”

两边彻底僵持住了。

而天幕里终于出现了“神子神女”的影像。

神女端庄大方:“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这里是【温香软玉谈古今】,我是温玉。”

神子笑容灿烂,“我是阮言。”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马戛尔尼访华中,乾隆不经意间的错漏,导致大清国彻底跟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事情,也是圆明园悲剧可以追溯的原由之一。”

“姐,你这追溯的可有够远。”神子似乎有些不认同,“乾隆帝再怎么说也是缔造了康乾盛世的明君,就算有错漏,也是功大于过,不至于算是晚晴悲剧的元凶吧?”

自封十全老人的乾隆:朕怎么可能有错漏?

神女道:“他确实是明君,也确实功大于过,但是他缔造了盛世的同时,也来开了大清走向灭亡的序幕。清朝的下坡路,要算,就得从他这位盛世明君算起了。”

“为什么不是康熙雍正,是因为姐姐也是他们的小迷妹吗?”神子打趣儿。

“那倒也不是。”神女笑道,“只是雍正勤勉又敏锐,至于康熙……其实他早已经意识到了西洋人的威胁。康熙在接触过古典几何学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