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蔡泽庆贺礼(4 / 7)

br> 因为咸阳学宫。

老秦王建立咸阳学宫后,天下有许多贤才仰慕朱襄和荀子的名声来咸阳求学,其中不乏已经成名的人。

朱襄南下的时候带走了一群优秀的学子,这些学子通过实践,将自己所学与民生结合起来,接受了秦国人务实的风气。这群人,补足了秦国朝堂的人才缺口。

老秦王强撑着病体,按照当初朱襄提议、众位大臣完善的措施,在咸阳宫召开了一次“殿试”,测试咸阳学宫中有名望、或者跟随朱襄时有实绩的学宫学子,当场为他们排名次点官职。

近水楼台先得月,秦国贵族当然在咸阳学宫建立的时候,就早早将自己家中得用子嗣送入学宫学习。

所以老秦王从咸阳学宫弟子中选官,没有威胁他们的利益。他们非常支持老秦王。

于是一次殿试,老秦王哪怕只点了朝堂中的中低层官吏,也已经破坏了楚国外戚多年来在朝堂的经营,切断了秦国朝堂对楚国外戚人才的依赖。

之后,老秦王召回蔡泽,拜荀子和蔡泽为左右丞相。

蔡泽在刚随朱襄回咸阳时,曾经引起了众位贵族的注意。但蔡泽在李牧和廉颇入秦之后留在了长平,在上党高地默默积蓄力量,让秦国朝堂渐渐忽视了他的存在。

现在老秦王突然召回蔡泽,还拜蔡泽为相,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连忙去收集蔡泽的信息,猜测蔡泽的执政理念。

除了蔡泽,他们对荀子成为秦国的丞相也很恐惧。

荀子是儒家。秦国一向是以法家思想治国,儒家和法家思想几乎背道而驰,曾经甚至还有“儒不入秦”的潜规则。

一个大儒怎么能成为秦国的丞相?秦王难道是老糊涂了吗?!

荀子也已经快六十了。他这个年龄当这个丞相,其实做不了太多事,不会改变秦国如今的社会和政治制度运行情况。但关键不是荀子能做什么,而是荀子当丞相这件事本身的象征了什么。

面对众人的试探,荀子八风不动,继续去完善他正在做的秦国敕封神灵的礼仪。

荀子不焦躁,焦躁的就是试探他的人。

秦国这些变化,别说秦国人不适应,六国也都很焦躁。

他们很希望老秦王真的是老糊涂了,但蔡泽是朱襄的友人,曾经有联合李牧抗击匈奴的功绩,还是逼李牧和廉颇入秦的主要推手,其能力不容小视;荀子声望和才华,更是举世闻名。

这两个人被任命为左右丞相,他们怎么也说不出秦王是老糊涂了的话。

就在他们焦躁的时候,老秦王拜廉颇为大将军。

赵国和燕国脸色大变。

廉颇怎么还没老死?!他怎么还能领兵?!

连廉颇都出来了,传说已经快病死的白起不会又像是长平之战一样,某一天突然亮出帅旗,说“嘿,没想到吧,主将是我”?

人的名树的影,廉颇的凶名在攻打燕国后彻底打响,在燕国的凶名恐怕比白起还甚。他领兵东出函谷关,燕国军队士气立刻低落。

明明廉颇与燕国有仇,但听到廉颇领兵的消息后,燕国人却无法因为仇恨而让士气提升,反而有了怯懦退后之意。

赵国的士气也下降了。

谁都知道,廉颇和李牧是被赵王“卖”给了秦国。

特别是廉颇,攻燕后他在赵国将士心中的地位,就像是白起在秦国将士心中的地位。现在他们敬爱的、曾经带领他们渡过多次危机的大将军居然成了敌方主将,赵国将士连与廉颇对峙的勇气都没有。

他们不是怯懦,只是不想、不愿与廉颇敌对。

那是他们的信平君,是他们赵人的信平君,是赌上了自己的名声让很多赵人免于饿死的信平君廉颇。他们要怎么与廉颇敌对?!

此次联军的主帅当然是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知道廉颇在秦国挂帅之后,也忍不住醉了一场。

他很后悔,自己为什么当初不早点来赵国救下赵王,这样赵王应该就不会同意让廉颇和李牧入秦了。

但他心里再遗憾,也只能打起精神,告诉赵人现在信平君已经是他们的敌人,是他们要战胜的人。

他还要诬蔑这一位老将军,说廉颇已经很老了,应该很难再领兵打仗了。秦王派廉颇来,就是打击赵军的士气而已。

廉颇已经老了,他不能打了,不要怕他!

魏无忌用如此的方式激发了燕国人的士气,但赵国人的士气仍旧很低落。

因为赵国人不是惧怕廉颇,而是敬佩廉颇。无论廉颇是否年老,是否还能上战场,都不会改变他们对廉颇的敬仰。

魏无忌只能苦笑。

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