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1 / 4)

一人乙女·下山 湘斯 3434 字 2023-06-16

汉口。

集家嘴正在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舟船林立,人烟稠密,南来北往的客商不可胜数,其繁华熙攘之貌,与气象清肃的武昌迥然不同。

集家嘴旁有一条三曙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街面上南北口味的饭庄子,或大或小的客店行栈生意都十分红火。但最多的还是各种小摊子,盖因这些客商行贩行色匆匆,又是小本生意,专门住店上馆子很不合算,好在这些小吃摊子简而不陋,物美价廉,足以饱腹。

其中有一家馄饨摊的生意尤其好。这摊子的招牌是高挂着的一盏煤油灯,熏黑的灯罩上白粉笔书三个大字“谈言记”,“言”字旁又竖写一行小字“煨汤水饺”——原来湖北人对于这种汤煮的带馅面食,一向是“水饺”“馄炖”混称,这也是当地的特色。

其时正是晚市,摊主生了火,正擦抹灶台时,第一对客人就到了。一个是挑着货笼的高个儿青年,另一个是瘦小的少年,背着包袱跟在身后。那青年要了两碗水饺,就坐在条凳上和少年说话,那少年却不像他那么健谈,说话细声细气的。

摊主端馄饨去时习惯性打量一眼,发觉这少年大眼睛,长眉毛,脸面非常秀气,竟像个姑娘,然而非常机警,立时就发觉他在看自己,向他投来冰冷的一瞥,刀剑似的,刺得人心头一寒。他赶快低下眼皮,匆匆回去,心里既发冷,又不禁古怪。但摊主是个大胆的人,一边不停手地包馄饨,一边仍暗中打量这两个怪客的行动。

这漂亮少年是等同行的青年先吃了一个,才动勺子。饺子一入口,长眉微皱,摊主心里打了个突。但少年什么也没说,只是瞧了瞧自己的同伴,又低头继续不紧不慢地吃着。这两人的吃相和一般的行商不一样,不说话,动作也不紧迫,那高个子青年吃得虽快,风卷残云一般,却没什么声响,少年就更斯文了,倒像个富贵人家的少爷。那青年先吃完,笑嘻嘻地跟摊主搭话,一竖大拇指:

“您这手艺真是绝了!汤头鲜香,这猪肉馅更是鲜而不腻,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饺子。”

嘿,这两个人的性格原来截然不同么?摊主暗暗惊奇,青年这番话坦荡直白,纯出于胸臆,他生得细眉长目,气质疏狂,没有少年那么俊秀,笑起来却使人油然而生亲近之心。这会儿生意还没开张,摊主便和他攀谈起来。交谈里知道这青年叫张之维,江西人士,来汉口寻亲,会些医术,所以也打算开个医馆维持生计。摊主听他毫不掩饰,原原本本地都说给自己听,当即起了热情相助之心,告诉他道:

“张兄弟,若是要寻人,刚好附近泰宁街就是一条兴旺的街道,专门周转各种古董旧货,人来人往,消息特别灵通。街里有不少巷子,寻租的房东也多,你们要找落脚下处,那里最好了。”

“原来如此,多谢赐教。”张之维拱了拱手,“果然本地的风土需问土地爷。”

摊主笑道:“说老实话,我也不是本地的,我是黄陂人,才到这里做生意两个月!”

张之维健谈,这摊主更是健谈,他身材瘦长灵活,目光机警,一望就知是一个精力充沛,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假以时日,倘若天赐机缘,像他这样的人是能够大大发达起来的。

少年吃完了,冷眼旁观他们说话,忽然轻轻对张之维说:

“我们不要打扰人家做生意了。”

这会儿渐渐有客“上座”,摊主麻利地下馄饨,手口不停,接了张之维递的铜板,笑对他道:

“和老兄你投缘,我就告诉你这独门秘方。我这汤不只是骨头汤,专门还加了日本的‘味之素’,贵是贵点儿,但口味就更鲜了。这馅儿嘛,光是猪肉不香——”说到这儿他压低了声音,“我还兑了牛肉,再加上香菇海米,才能吊出味道来!”

张之维瞪圆眼睛。那少年把脸转向一边,轻叹一声。有一瞬间,摊主觉得眼前的青年已化为石像,这是怎么回事?摊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会儿客人三三两两来了,他赶紧招呼,煮馄饨的空档儿,张之维似已回过神,忽然跟他说:

“谈老板,我有个小建议—贵姓‘谈’,‘谈’字左言右炎,招牌却取的是‘言语’的‘言’,不如改为‘炎火’的炎,和‘谈’字两火相叠,烈火烹油,如日中天,可以助你的生意红红火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谈老板惊奇道:“原来您还会测字算卦呢!”

张之维笑笑:“略懂皮毛。不叨扰您做生意了,我们走吧。”

语毕,招呼身边少年一同离去。且说这位馄饨摊的谈老板,果然依张之维所言将招牌改作“谈炎记”,生意火爆,先后在利济路开了两家店铺,顾客盈门,名扬三镇,即今之武汉著名美食“谈炎记水饺大王”,这就是后话了。

因为泰宁街是汉口有名的“鬼市”,专门周转各种旧货,自然鱼龙混杂,三教九流都在街面上下游走,街边深巷里的人家,多不以外地人为异。

靠泰宁街东的落花巷和江南一带随处可见的任何一条巷子一样,两堵墙墉凛凛对峙,